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社会基础:法国大革命的回声;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 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文学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启蒙文 学(感伤主义的文学、卢梭的文学);狂 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文学清规戒律的“ 反作用”。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主观性和抒情性 崇尚自然 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 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变现效果, 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 以诗歌为主要有题材各国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德国-浪漫主义之乡。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 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浪漫 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 英国-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 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一)德国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 物 歌德(1749-1832)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席勒(1759-1805)阴谋与爱情欢乐颂(一)德国 早期浪漫派:“耶拿派”其 同人刊物是雅典娜神殿 。弗里德里最早提出浪 漫主义。代表作家 施莱格尔兄弟:夜的颂歌 诺瓦利斯、蒂克等 后期浪漫派:“海德堡派 ”其同人刊物是隐世 代表作家:布伦塔诺阿尔尼姆格林兄弟格林童话早期浪漫派敌视启蒙主义,美化封建社会。在理论上主张 个性解放,反对古典主义;主张自由,强调想象和还想的 作用。(二)英国 第一代浪漫主义湖畔派:因隐居昆布兰湖区 二得名 诗人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柯勒律治:力求把力气古怪的意识描写的逼肖现 实生活。作品老水手、古舟子咏。 骚塞: 审判的幻景 第二代浪漫主义拜伦(1788-1824) 雪莱(1792-1822) 济慈(1795-1821)海涅(1797-1856) 长诗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 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 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 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 召。 诗歌西西里亚织工 论文论浪漫派 雪莱(1792-1822) 无神论的必然性 解放了的普罗密修 斯 西风颂 云雀英国 拜伦(1788-1824) 唐璜 希腊颂 济慈(1795-1821) 夜莺颂 希腊古翁夏多布里昂(17681848) 革命论 阿达拉 勒内 基督教真谛 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 墓畔回忆录雨果的态度15岁的雨果曾立志:“我愿成为夏多布里昂或 什么都不是。” 可见其文学造诣。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海上劳工 笑面人 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 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 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和普通 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 皮孔世界文学史)。 基本主题: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 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 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 歌颂等。 巴黎圣母院1内容梗概: 流浪艺人爱丝梅拉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 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 ”时,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 、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 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 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 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洛德扮作妖魔 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拉达。爱丝梅拉达因此被判绞刑 。爱丝梅拉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洛德的淫威,拒绝了克洛德 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 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 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 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洛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 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 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洛德 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 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 ,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 2人物形象: (1)爱丝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爱丝梅拉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 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 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 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 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 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 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 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 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 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 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 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 的理论。 (3)克洛德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 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 西莫多劫持爱丝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拉达;他 因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 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 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 深度的人物。 3主题(思想意蕴)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 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 ,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 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 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 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