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信 用第一篇 范 畴1第二章 目录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第二节 高利贷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第四节 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第五节 国际信用 第六节 股份公司 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2第二章 信 用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3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范、行 为规范,是一个“信”字;如果讲的是经济范畴,与之相当的是“借贷 ”、是“债”,等等。4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2.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3.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 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5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1. 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贷关系存在的 前提条件。2.其所以出现这种行为,显然是为了满足在不同所 有者之间以不改变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的需 要。6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3. 信用与货币,它们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 的联系, 如货币借贷。但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却很难从逻辑 上推导出谁应成为谁的前提条件。 7第二章 信 用第二节 高 利 贷8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1. 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它广泛 存在于古代;2.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 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视为具 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9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畸高利率存在的条件1. 就借者说,关系身家性命,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为挥霍,也不怕利率高);2. 贷者不是慈善家,是追逐回报的经济人:向这方面贷放的货币有限,奇货可居;极高风险的补偿10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对高利贷的态度1. 西方历史上的主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政 策上的取缔。2. 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谴责贷者;救助借者; 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借贷。11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我国的民间借贷1.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2. 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 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蔑视、谴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 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3. 应取的对策。12第二章 信 用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13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1. 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 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字。2.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盈余,都同时意 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债;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赤字,都同 时意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资产。14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将具有相同经济活动性质的经济行为主体 分别归类,划为部门;一般划为 5 部门: 个人部门; 企业部门; 政府部门; 国外部门; 金融部门。15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1.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国家 中,通常是大多数年份盈余,从而是货币的主 要贷出者。2. 个人货币收入与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3. 可支配货币收入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 预算约束”与“跨时预算约束”。 16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1.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资金融入者;2.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3. 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4.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它们有自身 的经营收支,或盈余、或赤字。但作为金融媒介, 它们还有资金聚集和运用的债权债务对比;这是调 剂资金功能的反映。17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1. 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分部门的 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2. 模型依据的恒等式:Y = C + I + XM 18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3. 资金流量模型: 19第二章 信 用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20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态1. 借贷资本,是指处于借贷关系中的货币资本。2. 他首先是资本;但与用于生产、流通、服务的实际 资本有别:他并不参与实体资本的运作过程,但有 收入“利息”。好像货币与生俱来有一种自我增 殖的天然属性,就如同树能自己结出果实一样。关 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3. 在金融学的领域中,对借贷资本的分析,是从 运行机制的角度考察借贷资本与实际资本这两者之 间的相互作用。21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1. 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作为卖主的企业以赊销方式对 作为买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2. 在商业信用中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 和借贷: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已 经完结,就与通常的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 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3.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联系形式;与交易相伴而 生的商业信用,必然是基本的信用形式。22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票据1. 本票与汇票期限不超过1年。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承兑”方才有效;2. 票据的“无因性(抽象性)”和“不可争辩 性”。3. 商业信用在中国。 23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1. 由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媒介的 信用;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 的资本。 2. 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而商 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则是银行发展过程 中首先扩展的主要业务。24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3. 票据贴现: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间接支持商业 信用中的买主。 4. 银行承兑票据: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间接支持商业 信用中的卖主。25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券1. 银行家的票 据。2. “可兑现”。3. 银行券与纸 币的相互转 化。1 9 1 4 年26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1. 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是货币资金所有 者的债务人;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货币 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需求者不发生直接的债 权债务关系。2. 直接融资:是指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到一 定水平时用过有价证券的融资。27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28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家信用1. 国家从国内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内债;从国外以借 入方式筹款是外债。2. 在国家信用中,中国的统治者对百姓特别是 对农耕贷放,是持续几千年的国家理财政策,极 具特点。3. 在现代经济中,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 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观点。4. 国债的规模允许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 的问题。29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消费信用1. 现代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 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 放在现代经济背景上考察,消费信用可以促进 经济的增长;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 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繁荣。 3.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消费信用。30第二章 信 用第五节 国际信用31第二章第五节 国际信用 资本输出与国际资本流动1. 资本输出的理论,概括了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 强扩张的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能简单用来论证改变 了的国际关系格局。2. 国际资本流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包括资本在 国际之间的多边相互流动,反映着更为复杂国际 经济联系。贫富、强弱、“南北”、控制与反控制 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客观存在。32第二章第五节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的形式1. 国外商业性借贷。2. 国外直接投资:国外的直接投资,不完全等同于简单借 贷,但投资一旦跨出国界,立即构成国与国 之间债权债务总体的一部分。33第二章第五节 国际信用 我国对国际信用的利用34第二章 信 用第六节 股份公司35第二章第六节 股份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1. 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大中型企业 的主导组织形式,其特征:公司的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证,持有人为股东,股东对 公司只负“有限”责任;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出售、转让;股东有投票权;但大量小股东,所以买股票,勿 宁说是选择一种保存自己财富的形式;经营由专门的经理人员进行36第二章第六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信用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是股份有限公司存在 的前提条件: 货币资金的借贷市场极大的拓展,使股 票的发行和转让成为可能; 投资而只负有限责任的创意,是“投资” 准则与“借贷”准则融合的产物。37第二章第六节 股份公司 股份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1. 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资本从私人的变成“社会的”,从而所有权 和经营权必然分离;经理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所有权已不再 是发挥资本职能的前提。2. 这在社会经济制度发展中的意义无疑极为重大。马克思曾认为,这 “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 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38第二章第六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1. 19世纪后半叶,先是 洋务派创办了一些近 代军用工业,随后, 又兴办了一些官办、 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 ,这是中国最先采取 股份公司形式的一批 企业。39第二章第六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2. 计划经济无股份制的存在余地。3.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进入90年代,股份公司得 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发展前景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 课题。40第二章 信 用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 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41第二章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守信与失信1. 作为借贷行为的信用,包含守信与失信两个侧 面;它们总是相互伴随而存在。2. 失信并不等于蓄意赖账;除去赖账,还有种种 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3. 就总体来说,失信行为超过一定规模,将会降 低信用的作用;如果持续地、大量地存在,必 然威胁信用范畴本身。42第二章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维护信用机制的发展1. 经济生活本身必然发展维护守信的机制。守信机 制的核心是经济利益的权衡;是失信成本的约束 。2. 失信成本的趋降和制度化约束的加强。3. 分散由不可抗拒原因所导致的失信风险的机制; 对于失信连锁反应的防范机制。4. 行业约束和法制建设。 43第二章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与信用秩序重建1. 失信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信用联系;不遵守承诺的坏 风气也扩展到借贷关系之外。 2. 在计划经济中,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辅助性手段, 自然而然地形成轻视信用运作的观念;3. 体制转轨的种种困难,削弱了保证正常守信秩序的 基础条件; 故意的、恶性的逃废债行为的不断出 现,则与经济体制转轨对道德规范的冲击有关。44第二章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与信用秩序重建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关系经济生活的方 方面面,也是建立市场经济信用秩序的经济根基。5. “重建诚信”是覆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全面 课题;强调诚信作为行为规范,是保证社会正常运 行的基本建设。中国古代贤哲强调“信”作为行为规范,把道德 约束视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力量,是不可变 易的至理名言。 45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