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聚 散 皆 是 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学习目标 读懂送别诗:辨明手法读准情感 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 ,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 ,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 现手法。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 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 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 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 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 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 ,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 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 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 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 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 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 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 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 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 些情感 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尤其 是借送别抒发的其他情感。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 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 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 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 此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2)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 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 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 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 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和对朋友前行的牵 挂、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 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 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 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 离的忧伤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 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 ,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送别诗常用意象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 花)、孤蓬、浮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 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的景物(借景抒情)。三、分析诗词中的景物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常见的意象 及习俗,想象分别的情景氛围,以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4、送别习俗:折柳(杨柳意象)、唱骊歌(离歌、劳 歌)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 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 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 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唱歌送别四、分析送别人和远行人的动作、神态、心情 ,明确离别前后的情景,准确把握情感。 根据前面指导,把握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 手法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地:谢亭 送别时:日暮 送别人:唱离歌、借酒浇愁 景物: 红叶青山乐景衬哀情日暮、风雨、西楼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 离别的伤感。补充 御苑砧声: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良人,丈夫 李颀: 与王维、高适、王昌 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 往,诗名颇高。尤以 边塞诗、音乐诗获誉 于世。少时家本富有 ,后结识富豪轻薄子 弟,在长安一度挥霍 ,倾财破产。后刻苦 读书。隐居颍阳苦读 10年,于唐玄宗开元 十三年考取进士,曾 任新乡县尉。任职多 年,没有升迁,晚年 仍过隐居生活。根据前面指导,把握送魏万之京的思想感情 及 表现手法 送别时:清晨 送别人:作者 远行人:魏万 目的地:京城 二人关系:魏万为作者的晚辈朋友 远行人的行为:早晨离别,途中听鸿雁哀鸣,过云山 (高山) 景物、情景:微霜渡河景物萧条、暗示路途艰难 鸿雁大雁南飞,易引发漂泊之愁 云山山高路险,行路艰难 关城树色树叶变黄,景色凄凉 御苑砧声捣衣为寄给在外的亲 人,易勾起思念之情 直抒情感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表达的情感:对朋友的担忧、牵挂,对朋友的叮咛、 嘱托。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根据前面的指导,研读 送友人及春夜别友人 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 手法。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逐舟行。 【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 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拓展练习1参考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 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 (2)主要运用了 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 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 思念之切。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拓展练习 送魏二(2010江苏)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 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 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 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 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 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 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拓展练习3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 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 今湖北江陵西北。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参考答案 1、离别家乡,报国无门;远谪投荒,处境 恶劣;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 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 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 ,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 涯阻隔之情及对兄弟的担忧之情。 3、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 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 ”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 长。拓展练习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诗歌第一句借景抒情描写了一夜阴 雨连绵,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第二句用拟人手法 ,借“楚山的孤独”表达自己送别朋友后的孤寂之 情。 2、末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保持坚定的品格 、高尚的情操不肯改变的决心。巩固练习1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 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 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 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