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功能和 相对独立性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q一、道德与人的存在 q人是关系中的存在,决定了伦理的必 要性。q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马克 思和恩格斯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 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 q孔子已指出:“鸟兽不可与群,吾非斯 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对孔子来说,与他人共在,并由此 建立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一 种基本存在境遇 。q布伯(M.Buber)在著名的我与你 一书中,区分了我你(I-Thou) 和我它(I-It)两种不同的关系。q列维纳斯(E.Levinas)将我与他人 (others)的关系视为存在的一个本质的 方面。 q作为对人我关系的形而上解释,布伯 所说的我你关系和列维纳斯所谓我与他者的关系,似乎仍带有某种思 辨和抽象的特点。 q对人的存在及作为存在形态的关系的 真实理解,在于回到历史本身。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为人自身的 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 q1、在生命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 了以广义的(最初往往比较松 散的)配偶、亲子等关系为形式的原 初人伦。 q从这种最原始的、奠基于自然血缘之 上的人伦中,逐渐衍生了宽泛意义上 的家庭关系;q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则是家族及 或近或疏的亲属网络(kinship);q与家庭关系相关的尚有邻里间的交往 ,等等 。q邻里与家庭、家族、亲属等等相互交 融,又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 面 q儒家似乎已对上述关系有所意识。它 对家庭人伦的强调、以亲子、长幼等 家庭关系为孝悌的出发点、并进而将 孝悌理解为仁道这一普遍价值伦理原 则的根据等等,已涉及到家庭关系在 人的存在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存在的社 会本体 q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还往往交错着血缘等 生物性规定及自然因素 ,作为人存在的根 据,它总是与自然过程难以完全割断联系 。 q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显然更多地表现 出社会性的特点,这种生产固然离不开生 命的生产与再生产,但它同时又构成了人 的生命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前提:正是这 种前提,使人的生命生产区别于动物的繁 衍。 q作为人存在的社会本体,物质资料的 生产或广义的劳动过程以分工为其内 容的规定。 q尽管劳动分工在形式上有简单、复杂 等等差别,但从社会学上看却存在着 共同的特征,即它蕴含着社会成员之 间的某种分化。 q分工又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不同形 式的联系。首先是一定劳动组织中劳 动者之间相互协作这样较为直接的联 系。 3、道德构成了社会秩序与个体整 合所以可能的必要担保。 q如果说,作为生命生产与再生产基本形式 的家庭关系构成了生活世界中多重社会关 联的出发点,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 生产借以展开的劳动分工,则孕育了更广 泛的经济、政治、社会联系。q如何赋予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以合理 的形式? q正是在这里,道德显示了其存在的历史理 由。 4、生产导致了存在本身的分化 q生命的生产将人定位在某种存在状态 中 。q物质资料的生产使人成为分工系统中 彼此相异的特定一员。 q在涂尔干(Durkheim)看来,“较之劳 动分工对道德所产生的影响,分工的 经济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二、道德起源论 q(一)神启论 q“神启论”是伦理学史上最早提出的一种道德起源论,其基本主张就是认为道德起源于上 帝的启示或“天”的旨意,认为道德依据是上 帝或“天”的意志创造的。q它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德起源的现实的客 观基础,而将道德起源归结为一种宗教神秘 主义,同时由于其将道德视为一次性形成之 物,因此又具有了一定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二)天赋论 q它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 然本性,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q孟子说:“仁义礼智根源于心,”“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q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持有这样的观 点。 (三)社会本能论q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道 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均起源于动物的社 会本能。 q以进化论而著称的达尔文为代表的伦 理学家一般都持有这种观点。(四)情感论q道德起源于人类所固有的情感之中。 q休谟认为,道德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感 到赞同或者不赞同的情感倾向”和“沉 思人类的幸福或不幸时就激起人们的 这种赞同或者不赞同的情感倾向”。 q亚当斯密也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同 情本性,这是道德起源的情感基础。 q卢梭也认为,道德就是人类“同情心” 的产物。 (五)社会生成论 q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它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 ,是各种物质利益的反映。 三、道德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q道德是社会生活内部矛盾发展的产物 。也就是说,社会的产生以及社会发 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出现,是道德起 源的基本条件。 q1、道德产生的自然前提q人类个体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 为道德的产生奠定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q人类又是一个有理性的种群 ,理性心 理过程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奠定了 理性基础。 2、社会分工是道德产生的社会 前提q人类个体必须要通过集群活动的方式 ,在充分协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生 存与发展的可能性。q原始人之间出于本能而展开的合作互 助关系,逐渐地转化为人类社会的生 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3、利益冲突是道德的产生的现实 前提q物质生产与分配是原始人类种群内部 冲突的核心。 q为了维护人类个体和整体的发展,人 们必须要保持种群的和谐发展,这就 客观地要求人类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约定,来维护不同个体之间物质利益 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四、人的需要与道德起源q(一)道德根源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生存和 繁衍的需要 。q在人们群居(社会)生活方式下,合作分 工与食物分配等社会行为的出现,是早期 人类解决自我生存问题的直接的产物,而 这些社会行为必然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守一 定的行为规范,以增强本群体、氏族或部 落的力量,通过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以使 人们获得对自己生存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 。 q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 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 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 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体条件。这个规 则首先表现为习惯。” q(二)道德根源于人们相互协调关系 、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q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也 日益复杂化,并出现了个人利益和他 人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 盾,由此便产生了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确立一定的行为规范以解决利益冲 突,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q(三)道德根源于人类自我肯定、完 善和发展的需要。q道德是人自我肯定、完善和发展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力量; q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实现自身价 值的一种重要手段。q就人的内在方面来说,还是就人的活 动方面和外在的社会关系方面来说, 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及其作用的发挥。 第二节 道德的功能 q一、道德的命令功能q1、原始人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本能的 内心恐惧体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 行为,这是人类道德命令的最原始的 形式。 道德他律 q康德所强调的绝对命令,其实质在于 肯定道德法则的普遍性,以唤起人们 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和自觉遵从。 道德自律 q道德命令是由人类所特有的良心与义 务这种心理机制来维持的 。q良心要求人们行善疾恶 。q义务要求人们诚实,履行自己的责任 ,保持自己的荣誉和尊严。 q道德命令不同于政治命令和军事命令 的是道德命令不具有外在强制性,它具有内在自觉性。 二、道德的规约功能 q道德是一种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 利益的行为规范。 q道德的规约功能不同于法律和宗教的 制裁功能。 q道德的规范约束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等手段实现的,是通过人 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觉自愿的自我制 裁而实现的。 三、道德的教育功能 q道德能够通过舆论、习惯、评价、激 励特别是良心等方式,教育人们、培 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 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和道德水准 q道德评价、道德榜样、道德理想等都 是道德教育的方式 q道德教育不同于道德说教 道德教育与道德说教的区别q道德教育强调把对人的严格要求和对人的 个性、愿望的尊重相结合,调动个人作为 道德教育过程参与者的积极性,激发人改 变和完善自己、改变和完善社会的热情, 以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欲求。q道德说教却是把人截然二分为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 ,完全漠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德说教具有欺骗性、虚伪性和道德上的 不平等性 。四、道德的认识功能 q道德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 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 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 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 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q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 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 五、道德的调节功能 q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具有通过评 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际活动,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 能力。 q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 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 。q道德调节具有规劝和引导的特点 。六、道德的激励功能 q道德能够激励人们通过对“应有”的追求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 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社会关 系更加融洽。 q道德激励功能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 是由社会掌握运用,作用于被激励对 象;另一是由被激励对象自身掌握运 用,进行自我激励。第三节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q一、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 方式 q“人对世界的把握”指人对世界的一种主体性关系 (一)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 把握世界 q实践精神的方式是说,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 一种精神化了的行为实践,是一种以 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正确的行为 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q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q2、道德是一种精神化了的行为实践 q道德必须付诸于实践,“口头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不是真正的道德。这种实践是一定精神的体现,如助人为 乐的精神就体现在帮助别人排忧解难 的实践活动中。 q3、道德是一种精神 q我们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学 习焦玉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等等,并非一定是照搬照抄他们的事 迹,而是学习他们的精神 q道德把握的是人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 种价值联系 。道德不仅建立了人和现 实世界的价值联系,而且还实现着这 种价值。 (二)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 把握世界 q道德评价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命令(义 务、良心、责任感等),驱使人们按 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趋善避恶, 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并完善自身人格 。 q道德评价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 则享有权威,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 觉遵守的道德立法。这种道德立法就 成为人们选择行动的命令。 (三)道德以利益道义的方式 把握世界 q道德的基础是利益,其核心内容就是调整 利益关系。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 道德心理、道德立场事实上都是由利益决 定的。 q利益调整的需要产生了道义,道义是调整 利益或均衡利益的工具,它既体现着人们 对利益的看法和态度,又综合着人们平衡 利益的要求与信念,本质上展现着对社会 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同与维护 。二、道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的特殊性 q(一)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q道德的客观性是指:道德受客观的社 会关系的制约,体现着社会共同体的 利益 q道德的主观性是指:道德始终同个人 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念及 道德理想等密切相关,反映着人们对 道德的认识、感受、体会与偏好。 q客观的外在的社会道德,只有内化和 体现为个人道德才能实现其功能,( 客体主体化);主观性的个人道德只 有外化和提升为社会的道德才能获得 现实的生命。(主体客体化) q知行合一: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 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q“致良知”就是把“自然明觉”之理化为“ 真诚恻怛”之情,然后付诸“真切笃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