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学术背景 文学与学术分开1、“学”指学术,“文”指文学;或“文学”指学 术, “文章”指称文学。2、文学概念渐趋净化,文学创作与批评趋向独立。 经学盛行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2、今文经学谶纬化,古文经学繁琐化 3、“郑学” :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 王充 公元178年,汉灵帝/鸿都门学第一节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或前90)1、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2、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3、前99年,遭受宫刑4、前91年完成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实录”精神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 之实录。”“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的语源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屈原:“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 刘安:“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 于外,故在所以感。”(淮南子修务训) (二)“发愤著书”说的提出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 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三)理论内涵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 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 作家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 ,其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因“不得通其道”而 “意有所郁结”,于是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 现。 (四)对后世的影响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李贽的“泄愤”说(五)思考题:结合中国文学史,谈谈你对 “发愤著书”说的理解。 第二节 汉代的楚辞批评 一、西汉的楚辞批评 武帝之前,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 儒道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一)贾谊吊屈原赋 1、充分肯定屈原的人品 2、对其以死抗争的做法表示不满。 (二)刘安离骚传叙1、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怨刺”传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 离骚者,可谓兼之。” 2、赞扬屈原高洁的人格。“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肯定离骚的艺术成就。“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突出离骚“怨”的特点离骚者,犹离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 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批评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缺少其师敢于“直 谏”的精神二、东汉的楚辞批评(一)扬雄(前5318) 倡导原道、征圣、宗经 模仿论语著法言,模仿周易著太玄1、其人生态度不合儒家明哲保身的原则。 2、其作品过于浪漫不合儒家经典。(1)“过以浮”;(2)“蹈云天 3、对其遭遇寄以深切同情 4、认为屈赋在整体上合乎儒家原则。“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二)班固(3292) 今文经学家,思想带有东汉儒学谶纬神学 的色彩 白虎通义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 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 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 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 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 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其不知明哲保身。 在文学内容上,批评其数责统治者。 在文学形式上,批评其浪漫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批评其不合 “中和”之美。三、王逸的楚辞批评 楚辞章句,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v 充分肯定屈原的人生态度。 v 内容上,屈赋合乎儒家“五经”的宗旨。“离骚之 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v 艺术上,屈赋与诗经相一致,所谓“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 以经解骚,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沾染了汉代经学穿凿附会的弊病。 思考题 评述两汉时期的楚辞批评。第三节 毛诗序的文学批评思想解题 四家诗齐国辕固生,鲁国申培公,燕国韩婴,赵国毛苌“郑笺” 毛诗序(诗大序)每篇题下皆有“小序”,为每首诗的“题解” 毛诗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较长序言小序:“关雎,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大序:“风,风也”至篇末全书的总序,总论诗的性质、作用、体裁、手法等等 。 (一)诗歌艺术的本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 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论述,从理论上确立 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表现传统。1、“情”与“志” 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志”,多指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偏重于人的 理智与理性,而情则为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2、诗言志与诗言情政治教化功能与个体情感的抒发功能3、毛诗序情志并举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4、以志来约束情感、节制情感“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二)诗歌以“政教”为核心的社会作用 1、诗歌与时代政治的关系“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 变风、变雅作矣。” 2、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诗歌的教化与美刺功能 (1)教化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3)主文而谲谏 郑玄:“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 ,不直谏也。”要用合乎宫商之文,委婉地对统治者进行谏劝,不能 用激烈的言辞直接批评其过失。“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 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具体化任何讽谏都以维护专制政体为前提,同时在表达方式 上必须微言谏诤,不能直言相陈。 符合艺术以情感人的特点/作者政治观、社会观的偏狭4、影响 促使后世作家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杜甫、李白、陆游等 过分夸大文艺的教化作用,贬低文艺的审美功 能,使中国文学始终与政治教化紧紧联系在一 起。白居易:“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屈原、陶渊明、李白遭贬斥(三)“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 ,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 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 于神明者也。”1、“六义”的内涵 孔颖达毛诗正义:“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诗之所用”,表现手法“诗之成形”,体裁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正义:“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 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在内容上,“风”是以诗人个人之事来表现其 所属国家之风尚;在地域上,“风”是各诸侯 国的地方诗歌。 雅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 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 ,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 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雅是周王朝中央的诗歌,在内容上表现整个周 王朝王政之废兴,政有小、大,故又有大雅、 小雅之分。 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 颂是祭祀天地或颂扬祖先宗庙的乐舞诗歌。 赋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 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一种直接铺陈的表现方法。 比、兴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强调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 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 之。” 强调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后人对二郑解释的发挥一、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家,一般同意郑众的解 释,把比兴看作诗歌形象的构成方法。 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也” 二、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家,更倾向于郑玄的思 路,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陈子昂的“兴寄”说白居易 “美刺比兴” 2、“六义”的顺序问题 如果说风、雅、颂是诗体的分类,赋、比、兴是诗法 的分类,那么,周礼和毛诗序为什么不把它们 按照风、雅、颂、赋、比、兴的先后次第编排在一起? (1)孔颖达正义“六义次第如此者,以诗之四始,以风为先,故曰风。风之所用 ,以赋比兴为之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 亦以赋比兴为之,既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同之。” (2)章太炎 六诗说 风、赋、比、兴、雅、颂都是诗之体 赋比兴不入乐,被孔子删掉了 既然无诗体、诗法之分,也就不存在“六义”的排序问题了。思考题(一)概念1、诗大序;2、六义;3、主文而谲谏 (二)理解 1、试述毛诗序的“情志”理论。 2、试评毛诗序的“讽谏”说。 3、试论毛诗序的理论贡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