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3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5页 / 共83页
第6页 / 共83页
第7页 / 共83页
第8页 / 共83页
第9页 / 共83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儒家思想的演变相关考点相关考点1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演变、加强)度的形成、演变、加强) 2 2、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 3 3、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百 家 争 鸣独 尊 儒 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 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 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 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演变线索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 面临挑战隋唐 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了“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的局面。的局面。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 崩溃;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 定物质基础 政治:分封制趋于瓦解,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周 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战乱纷争的格局,造 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形成 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 量二.诸子百家(一)儒家孔子 孟子 荀子 (二)道家老子 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 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 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 家与哲学家。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儒家:1、孔子的学说说大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思想观:提出了“仁”和“礼” 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 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 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 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 社会等级秩序。2)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 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正名保守性3)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 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 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4)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 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 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 合,“当仁不让于师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 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 和春秋”。孔子之政治思想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孔子之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之伦理思想“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 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 精华之处。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 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学习要实事求是; 4.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5.要学思结合; 6.要不耻下问; 7.要全面发展; 孔子之教育思想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 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 五经)、乐(佚失) 知识链接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 是礼?)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人民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孔子的思想具有改革精神)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 春秋(五经)、乐(佚失) 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 有人接受?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 流。但当时各国的国 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提示: 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 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 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 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 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2.孟子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 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1)建立了仁政的政治学说,主张“以德服 人”的王道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主张。2)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 、智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3)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子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仁政:反对苛政民本:提出“民贵 君轻”伦理观:主张“性 本善”1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 2、孟子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在唐后成为儒学 经典,位列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四书之一。”3 3、孟轲被后世尊为、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丘。,地位仅次于孔丘。四书:四书: 大学大学中庸中庸 论语论语孟子孟子 五经:五经: 诗诗书书礼礼 易易春秋春秋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人 ,名卿,名卿, ,儒家学派 的另一代表,著 作有荀。 荀子思想荀子思想:材料:材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 .“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 ”(1 1)天人关系)天人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能动性。 (2 2)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 3)礼的思想)礼的思想: :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 为主。为主。 影响及其特点:影响及其特点: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是战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是战 国思想集大成者。国思想集大成者。 民意等同于天命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史料1 1:有关孟子的思想: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水无有不下。史料史料2 2:有关荀子的思想: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 为也。为也。” 荀子曰: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今人之性,饥而 欲饱,寒而欲暖,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此人之劳而欲休,此人之 情性也。情性也。 辞让辞让 则悖于情性矣。用则悖于情性矣。用 此观之,人之性恶此观之,人之性恶 明矣,其善者伪也明矣,其善者伪也 。”(二) 道家1、老子和道德经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思 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人。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老子思想之探讨宇宙自然的 本源和规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 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 高哲学概念。老子之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u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u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多,多则惑。B.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影响: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 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