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1页
第2页 / 共181页
第3页 / 共181页
第4页 / 共181页
第5页 / 共181页
第6页 / 共181页
第7页 / 共181页
第8页 / 共181页
第9页 / 共181页
第10页 / 共181页
亲,该文档总共1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 理 学 原 理复习大纲考试总体要求n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所有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概念、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发展史与管理理论主要流派、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等管理职能。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规律,熟练掌握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n1.管理的概念n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 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 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 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可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部分。 (3)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 确地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展开的,环境及提供了 机会,也构成了威胁。2. 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活动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展开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工作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重要标志.n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界定目标、筹划资源、工作安排等);计划指导着一个 组织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行动的指南n组织是指将组织内各种资源按照配比及程序要求有序地 进行安置;(另一含义是指一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了 实现一定的目标组成一个团体或实体)。组织资源有序 化n领导是指挥、协调、激励下属(追随者)以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n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 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运作并实现预想成果或业绩3.管理的三大性质 (1)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 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 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社会属性(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 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 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在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 律基础上形成 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 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 管理的实践。管理的艺术性即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 斥,而是相互 补充。4.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管理 2)人本管理 3)权责对等 4)统一指挥 5.管理的基本方法 n(1)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最基本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依靠行 政组织权威,通过命令、指示、规定等手段指挥下属工作而实现 管理目标。n(2)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方法,来调节 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经济利益,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n(3)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令、条规进 行管理的方法。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使管理活 动有秩序地进行。n(4)社会心理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 ,按照群体和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进行管理的方法 。思想教育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活动 的规律进行教育,运用沟通、宣传、说服、鼓励等方式来预防问 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方法。n(5)技术方法 6.管理人员的角色 享利、明茨伯格()在对管理者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对其活动进行记录基础上,将管理者分为三种类型十种角色:第一类:信息型角色是指保持和开发信息网络所展开的活动; 监督者、传播者、代言人。第二类:人际型角色主要是与同他人的关系及人际技能;领袖、领导者、联络者。第三类:决策型角色一般与管理者必须进行选择和采取行动的事件有关;企业家、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7.管理者的技能n(1)技术技能,是指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所必需的那 些能力,一般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和方 法。n(2)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 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即与人打交道的交际本领。有 了这种交际技能,对外九有利于争取到对方的合作,而对 内则可以了解、协调下属,调动其积极性。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能在混乱而复杂的环境中, 洞察事物、辨清各种要素、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正确的 概念,从而可以做出解决的办法。 8.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n经营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生产者的职能。企业经营 是指在企业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 。 n从它们的产生过程来看,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 商品经济的产物; n从它们的应用范围来看,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则只适用 于企业;n从它们要达到的目的来看,管理旨在提高组织效率,而经营则以 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n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3)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 (4)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5)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等);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n企业经营的职能就是努力保证以上六种职能顺利运转,以便使企业的资源转换成最大的经营成果。 n经营是企业为实现这一基本目的的全部经济活动。n结论:从企业的角度看,管理不包括经营,而经营包括管理。企业经营比企业管理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层次也更高。 经营大于管理n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n经营讲求谋略和策划,要选择正确地事情做;n管理讲求效率和绩效,是把事情做正确。n问题:n管理效率高的企业不会亏损。n你是否同意“经营业绩好的企业管理水平一定高,反之 ,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经营业绩一定好”这一观点?请给 出理由。 二、管理的历史与管理思想n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P45 )n第一阶段为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P51)n亚当.斯密被誉为“自由经济之父”认为社会财富源于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分工把工作分为简单工作并在这些工作上变得熟 练是最伟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源泉。n 第二阶段为古典的管理思想,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 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其代表 人物有泰勒(Frederick w. Taylor)、法约尔(Henri Fayol )、韦伯(Max Weber)等。n第三阶段为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 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在60年代中叶,又 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梅奥(Elton E. Mayo)、 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等。n第四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 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 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 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互相争荣的局面,被形象地 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1.科学管理n弗雷德里克.温斯法.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享有“科学管理之父”之 称。n1)著名的“生铁搬运实验”;n2)铁锹实验;n3)工时研究试验;n4)金属切削试验。n泰勒认为了科学管理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一) 古典管理理论泰勒制的要点包括:(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泰勒 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 ,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 作量。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所谓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 力工作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 、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这主 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制:完成 任务正常报酬、未达到标准低酬、超标准高酬。根据工 作表现衡量等基本措施实现。n(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 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蛋糕“做大,既 不改变分配比例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劳资双方应变对立 为合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n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 经验工作方法。n(7)实行职能工长制。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 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n(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 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泰勒的主要贡献n时间和动作的研究。n任务管理n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n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 常事务授权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 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 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 题等。 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n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使管理成为科 学的一次质的飞跃。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理论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是一位西方古典管理思想发展的集大 成者,正如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 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 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 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2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哲学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泰勒堪称为管理哲学大师。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的:“科学管理只不过是一种关于工人和工作系 统的哲学,总的来说它可能是自联邦主义文献以后,美国对西方思想做出的 最特殊的贡献。” 3泰勒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泰勒等人做了大量的 科学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一整套的方法措施,为管理理 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讲,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工业革命以来 一直延续的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是将人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 变为现代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4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有科学依据的作业管理、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职能分工 、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等,为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得劳 资双方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成果来协调双方的利害关系, 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5科学管理运动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经营管 理的科学研究,其后的运筹学、成本核算、准时生产制等,都是在科学管理 理论的启发下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n1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在泰勒和他的追随 者看来,人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 利润,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只要使人获得经济利益,他 就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这种人性假设是片面的,因为 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动机,也有许多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动机。 2科学管理理论的诸项原则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科学 管理的本意是应用动作研究和工时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和应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但很多企业的工时研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往往受到企业主和研究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确定的作业标准反映了企 业主追求利润的意图,为工人确定的工资率也是不公正的。此外,泰勒主张 的职能工长制和差别计件工资制,也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 3泰勒对工会采取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在他看来,工会的哲理和科学管理的哲 理是水火不相容的,工会通过使工人和管理部门不和,加紧进行对抗和鼓励 对抗,而科学管理则鼓励提倡利益的一致性。所以泰勒认为,如果工人参加 工会,组织起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