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由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的常见人兽共患病第一节 由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第二节 由原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第三节 由蠕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自学)第 一 节由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 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 和酵母。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 ,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 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 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 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 、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 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真菌:是一大类不分根、茎、叶和不含叶绿素的真 核细胞型微生物。 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25余万种, 致病 引起人类疾病的有300余种 条件致病产毒致癌致病真菌概述致病真菌概述真菌形态与 结构单细胞 真菌常见对人致病新生隐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多细胞真菌(丝 状菌、霉菌)菌丝孢子酵母菌 类酵母菌出芽方式繁殖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有性孢子(减数分裂)无性孢子叶状孢子 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曲 霉菌)二相性真菌致病性真菌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养基 22-28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生长缓慢,如皮肤癣菌,约2W成典型菌落类型酵母型菌落(酵母菌、隐球菌)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多细胞菌落,如毛霉 菌、皮肤癣菌等)生物学性状抵抗力1、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 抗力2、不耐热,601h即杀死3、对1-3%石炭酸、2.5%碘酒、0.1%升汞、10%甲醛 敏感4、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B、二性霉素有抑 制作用。生物学性状1、致病性病原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致病性与免疫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常见内源性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白色假丝酵母”。 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 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 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 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 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 病。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真菌性中毒 真菌毒素与肿瘤,如黄曲霉毒素 2、免疫性头癣、癣菌疹 真接检查病变标本镜检,见菌丝 培养检查通常用沙保弱培养基(22-28), 免疫学试验 动物实验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浅部寄生真菌喜潮湿温暖,平常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预防深部寄生真菌,去除诱发因素,增强免疫力2、药物治疗二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防治原则白假丝酵母菌,俗称白色念珠菌。是人体正 常菌群,常存于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与阴道 粘膜上。正常人群白色的带菌率可高达40%;从阴 道粘膜分离出来的念珠菌85%-90%为白色。而白色 的致病性最强。二、白色念珠菌病 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呈圆 形或卵圆形,孢子生长 成芽管,不与母体脱离 ,形成假菌丝。临床表现1、皮肤念珠病 2、粘膜念珠菌病 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 珠菌病 兽类真菌感染:鸡类白色念珠菌病近来来出现最多,危害 最严重,雏鸡易感,死 亡率达50%。解剖发现:肾脏肿胀有尿酸盐沉积腺胃粘膜肿胀,出血或 溃疡,有白色分泌物 新生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广泛存在于 自然界,以鸽粪中最多见。对人类是条件致病菌 ,主要感染免疫缺陷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脑膜 炎,病死率高达30%。属人兽共患病。三、新生隐球菌病 本菌为圆形的酵母型真 菌,外周有肥厚的荚膜, 折光性强,无菌丝,有的 可见圆形芽管。 在沙保弱培养基或血琼 脂平板上,经35培养 3-5天形成酵母型菌落 ,表面粘稠,由乳白色 转变为橘黄色,最后形 成棕褐色。病原学 新生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鸽粪中,偶 尔可在水果、蔬菜、牛乳和人的口腔、皮 肤中分离到。本病感染者见于全世界,我 国北京、上海、天津、宁夏、广东等有报 道,发病率逐年上升。流行病学传 染 源:鸽粪和桉树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为主,也可经消化 道、皮肤直接侵入。 易 感 者:人群普通易感,青状年多见,男 性多于女性。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狗、猫、猪、牛、鼠、禽类等。 流行病学 对人的致病性:新生隐球菌也可以从肺部经血行 播散至其他部位,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死亡率高,尚可 播散至皮肤、黏膜、骨和内脏器官等。临床表现脑膜炎 对动物的致病性:导致奶牛乳房炎,如果 食用污染的生牛奶则会危害公众健康。临床表现诊断 病原的分离鉴定 真菌培养 血清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 原发病的治疗 二性霉素B(严重副作用)防治要点四、曲霉菌病(自学)第第 二二 节节由原虫引起的常见人兽共患病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体积小,光镜下可 见,具有生命活动摄食、代谢、呼吸、排 泄、运动及生殖等全部功能。一、致病性原虫概述常见医学 原虫种类 及所致疾病动鞭纲杜氏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 阴道毛滴虫 滴虫性阴道炎 蓝氏贾第鞭毛虫 贾第虫病 人毛滴虫 腹泻 口腔毛滴虫 牙龈炎、牙周炎等叶足虫纲溶组织阿米巴 肠及肠外阿米巴 结肠内/齿龈内阿米巴 不致病 耐格里原虫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等 棘阿米巴 亚急生或慢性肉芽肿性阿米巴 脑炎孢子虫纲疟原虫 疟疾 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 卡氏肺孢子虫 卡氏肺孢子虫病动基裂纲结肠小袋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黑热病由利什曼原虫引起,寄生人体的有4种,我国仅 有杜氏利什曼原虫,我国于1958年基本消灭。近年来又有 新病例。二、黑热病 本病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尤以脾大 更为显著,消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丙种球蛋白增多。调查显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 省(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呈 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 中新疆、甘肃和四川三省新发病例占全国新发病 例的90%以上。寄生在人体的脾、肝、骨髓、 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和末 梢血中。两种形态,人体内为无鞭毛 体,白蛉消化道内为前鞭毛体。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需要两个宿主:人或哺 乳动物、白蛉。 雌性白蛉叮咬病人,病 人单核巨噬细胞内的无 鞭毛体进入白蛉体内转 变为前鞭毛体,进行二 分裂繁殖。叮咬人或哺 乳动物,重新传播给人 。生活史生活史 根据传染源的不同,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 1、人源型:主要是人的疾病,可发生皮肤型黑热病,犬 类很少感染,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空栖型中华 白蛉和新疆长管白蛉,易感者为儿童、青状年。 2、犬源型:主要是狗的疾病,人的感染多来自病犬,散 发为主,传播媒介为近野栖或野栖型中华白蛉,易感者为 10岁以下儿童。 3、自然疫源型(荒漠型):主要来源于某些野生动物 疾病,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易感者为幼儿。流行病学1潜伏期 由于患者被自然感染的白蛉叮咬日 期难定,故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不易确定,有报 导潜伏期为3-5个月。 2临床表现 黑热病临床表现典型者,不难确诊 。发热 最为常见,多伴有大汗,小儿可惊厥。 1/3病例的热型酷似伤寒,l/3病例呈双峰热型。 还有一些病人突发稽留型高热,以后转变为不规 则热型或间歇热型。 肝脾肿大 脾大尤为明显。甘肃省卫生厅( 1987)对1164例患者的分析,脾肿大占98.9%。临床表现 病原检查 免疫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诊断 及时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注射 发现病犬,应予以杀灭 切断传播途径 消灭白蛉 个人防护 防止白蛉叮咬 防治措施 锥虫病是由锥虫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和组织引起 的疾病。锥虫病分为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由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引起, 非洲锥虫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又称昏睡病。 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氏病,由克氏锥虫引起, 传播媒介为锥蝽属昆虫,急性期以发热、全身淋 巴结肿大、心脏扩大为主要特征,慢性期以心肌 炎、心脏扩大、食管或结肠扩张为主要特征。 三、锥虫病锥虫舌蝇克氏锥虫锥蝽属昆虫 动物锥虫病其它寄生虫种属和锥虫属的亚型能使 动物致病并在很多野生和家畜种属中引发动物锥 虫病(在牛中该病称为那加那病,这是祖鲁语的 一个字,意为“抑郁”)。动物是人类致病寄生 虫的宿主,特别是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从而家畜 和野生动物是最重要的寄生虫宿主。动物也可感 染布氏冈比亚锥虫,然而尚不得知这一宿主的确 切流行病学作用。家畜,特别是牛患此病对受影 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项主要障碍。 动物锥虫病 1、昏睡病威胁着南撒哈拉非洲36个国家中的上百 万人。然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得到监测。昏睡 病被认为是造成死亡的第一或第二位最主要的原因 ,甚至领先于艾滋病毒/艾滋病。 2、1986年,世卫组织召开的一个专家小组会议估 计大约有7000万人生活在可能发生疾病传播的地区 。在流行期间,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和南部苏 丹几个村庄的患病率已达50%。 3、1998至2004年期间,两种类型疾病的共有病例 数字从37991例下降为17616例。2000年,世卫组织 与安万特公司建立了一种公立-私营伙伴关系,从 而建立了一个监测小组,支持该病流行国家的控制 活动并提供为治疗病人的免费药物。 流行病学 4、该病的流行在国与国以及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 区存在着差异,并在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区中发现 。2005年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发生 了几次大型暴发。在诸如博茨瓦纳、布隆迪、埃 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纳 米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斯威士 兰等国几十年来没有发现新病例。然而,由于缺 乏监测和诊断技术,难以评估一些流行国目前的形 势。 5、母婴传播:锥虫可穿过胎盘感染胎儿。有可能 进行机械性传播。然而,难以评估通过其它吸血 昆虫传播的流行病学影响。在实验室中发生过由 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而产生事故性感染的情况。 疾病的第一阶段称为血淋巴阶段,伴有发烧、头 疼、关节疼和瘙痒(瘙痒症)。第二阶段称为神经阶段,在这一阶段,寄生虫开始穿越血脑障壁 并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来说,这时疾病开始 出现下列迹象和症状:神智迷乱、感觉障碍和共 济失调。睡眠周期紊乱(该病因此得名)是该病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不加治疗,昏睡病是致命 的。 临床表现1、筛检 首先筛选出可能受染的患者。这包括使用 血清实验和/或检查临床症状一般是肿胀的颈 部腺体。 2、诊断 是否存在着寄生虫。 3、阶段诊断 显示疾病发展的情况。它需要通过腰 椎穿刺进行脑脊髓液检查,用以确定疗程。必须尽早在神经阶段之前进行诊断以避免复杂、困难和危 险的治疗程序。布氏冈比亚锥虫昏睡病长期无症状的第一 阶段是需要对处于风险的人群进行长期积极筛检以便在早 期确定。 诊断第一阶段治疗: 喷他脒:1941年研制,用于治疗布氏冈比亚昏睡病 的第一阶段。 苏拉明:1921年研制,用于治疗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病。它在尿道中产生一些副作用,并有过敏反应。 第二阶段治疗: 硫胂密胺:1949年研制,两种类型的感染均可使用。 依氟鸟胺酸:1990年注册。它只对布氏冈比亚锥虫病 有效。它可作为硫胂密胺的替代品进行治疗。治疗 方法严格且难度很大。治疗 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国外称Malaria, 为意大利文mala(不良)与aria(空气)二 字合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 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疟疾是 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 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 起的各种综合征。四、疟疾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间日疟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可感染人及非洲猿类 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卵型疟原虫,卵形疟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 日疟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