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自家性命也难保。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 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 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 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 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 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 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 一系列规定。 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 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 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 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 、职官管理制度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秦朝采取了那些措施加强中央集 权?本课基本线索两条主线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加强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三个方面地方机构变化 中央官制演化 选官制度变化刘邦 建立西汉王朝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 取了那些措施?效果如何? 异姓王:楚汉战争中,刘邦分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 藏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此外还封了 功臣萧何等140多人为列侯。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基本剪除这些异 姓王。同时又分封同姓子弟为王,陆续分 了九个王,并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 、中尉等官吏由中央委派,以限制诸侯王 的权力。西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 国 并 行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 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 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 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 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叛 乱。 汉景帝“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改王国 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 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 夫以下的官吏予也以裁减。把 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 归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 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 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 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 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唐朝陇 右 道唐朝的行政区划道州、县唐睿宗为加强西、北边防,于710年始 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 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还任命安史旧 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 也大多保留下来。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 续100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二】唐朝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削弱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 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 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 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封建朝廷设 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 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 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使),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使,伺机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中衰 ,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 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在河北、山 东、河南、湖北、山西一带的藩镇,即时称“河 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则割据一方 ,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 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 统称为“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宋太祖赵匡胤位于今天河南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 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 局面?3。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4。你得出了什么认识?阅读与探究路、州、县宋太祖收权运动的措施:军事:收主要将领兵权归中央;充实 禁军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 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 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权力,相互制约若干强枝,守内虚外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 贫积弱。评价宋太祖的收权运动元 代 的 行 省河北 、山 东、 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 直辖地元代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设立十个行省管理地方。行省以下, 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宣慰司是 一种介于省与州之间偏重于军事监司机构 ,一般掌军民之事。它是中央机构。宣慰 司长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 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元朝时在全国 范围内普遍设立)比较元朝行省制适应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了解)。相同点 (1)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同点 (1)元朝行省辖区大,部分名称今天仍在沿用但大多已经 改变。 (2)今天的行政去换中设了一些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给这些地区高度的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3)元朝的行省制度主要是代表封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局 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体现对地方的管理和建设职能, 代表当地人民当家作主。五.明朝废行省废除行省,地方设置13个承宣布政使 司,地方长官为三司(见课本16页历 史纵横),但习惯上我们仍然称之为 省,沿袭至今。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行政 军政 监察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秦 (郡县 )汉初 (郡国)唐 (道州县) (藩镇)北宋 (路州县)元 (省路府州县)集权与分权的矛盾时隐时现,总趋势加强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对对中央集权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宋元郡县制 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 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 中央权 力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完 善加强推推恩令恩令加强削弱新 发 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 (三公九卿)汉 (中、外朝制)北宋 (“二府三司”)元 (一省二院)皇帝削弱相权与将权,君权不断强化。隋唐 (三省六部制)皇帝皇帝 三公三公御史御史 大夫大夫丞丞 相相太太 尉尉奉奉 常常郎郎 中中 令令卫卫 尉尉廷廷 尉尉典典 客客宗宗 正正治治 粟粟 内内 史史少少 府府太太 仆仆九卿九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 度2、西汉的中、外朝制 度 中朝:皇帝侍从 、秘书任尚书令 、侍中,参与军 国大事决策。尚 书令权力日显重 要。外朝;以丞相为首三 公九卿组成。且布衣 为相。(中、外朝制 )汉武帝削弱相权:“中朝”和“外朝”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 史 大 夫太 尉九 卿 中朝外朝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中朝与外朝v概念:何谓“中朝”与“外朝”?v“中朝”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它实质上是什么的产 物?v发展趋势如何?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天子畏帝权旁 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于近臣,常用中朝官 来抑制外朝官。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大臣的职 权,因此外朝官乃退居于备员的地位,而中朝官 却渐次变为外朝官。中朝官一旦演变为外朝官, 天子复欲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 臣而大臣,演变不已。” (中朝-尚书台-尚书省-三省)(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皇帝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决策)尚书省 (执行命令)门下省 (审核政令) (审议)吏、户、礼、兵、刑、工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含义: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 在尚书之下设立六部,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监督;三省长官集体 行使宰相职权;尚书省分设六个行政管理机构作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了 决策的失误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完善后 的体制为以后历朝沿袭。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中 书书 门门 下下枢枢 密密 院院皇帝皇帝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事军事(三司)(三司)度度 支支盐盐 铁铁户户 部部参参 知知 政政 事事( (二府二府)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盐铁掌管工商收 入及兵器制造等 事;度支掌管财 政收支和粮食漕 运等事;户部掌 管户口、赋税和 榷酒等。枢密院称为枢 府,中书省称 为政府。枢密 院的大事都要 奏报皇帝批准 。宰相与枢密 使分别朝奏, 彼此不相知。(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行政:中书门下(政事堂)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3、设枢密院长官枢密使, 分割宰相的军权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4、设三司管理财政,分 割宰相的财权(四方贡赋 和国家财政)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后 期宰相权利越来越大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枢密院( 了解)了解)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了解)宣政院(了解)元 朝 加 强 皇 权 的 新 举 措(一省二院)西汉汉唐朝宋朝基本特点削夺相权。 a频繁任免丞相 b设“中朝”(又 称“内朝”)抑制 以丞相为首的“外 朝”的权力。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 弱,君权不断加强 朝代朝代中央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朝汉朝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九卿制、中 朝和外朝朝和外朝郡国郡国二制并行 州、郡、县州、郡、县 三级级制的形成隋朝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废废除郡级级,形成州、县州、县两 级级制唐朝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形成道、州、县道、州、县三级级体制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军镇 形成 藩镇藩镇割据宋朝宋朝枢密院和中书门枢密院和中书门 下下地方政权权分州、县州、县两级级制 州县县之上,还设还设 有“路路”元朝元朝中书省、枢密院中书省、枢密院 和宣政院和宣政院行省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设路路 、府、州、县、府、州、县 边远边远 地区 设设置宣慰司宣慰司。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 朝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 科举制朝 代 选官制度 标 准品行(孝廉)门第(世家)才学(进士)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