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7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5页 / 共77页
第6页 / 共77页
第7页 / 共77页
第8页 / 共77页
第9页 / 共77页
第1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运用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 生、发展、变化过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 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 画。 对人和事的好坏、是非、价值、 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 喜怒等主观感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例句: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 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 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 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而发出 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 夜宁静的美景。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这是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喜爱 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 凋的坚贞品格的赞赏。例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 、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 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 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 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 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 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 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 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 和体现主旨的作用。比喻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 ,能将无形化为有形。,能将无形化为有形。n n“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向东流。” ”n n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 漫长。漫长。通感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 的听觉的,“春意闹”使听觉视觉相通,是通感的手 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得更条生动、更真切。 夸张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 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 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给人启示。给人启示。n n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三万 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 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n n诗中的诗中的“ “三万里三万里”“”“五千仞五千仞”“”“上摩天上摩天”“”“泪尽泪尽” ”都都 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 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 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拟人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 象,表意更加丰富。象,表意更加丰富。n n如刘颁新晴:如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偷开门户又翻书。” ”n n诗中将诗中将“ “南风南风” ”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 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 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 “恶作剧恶作剧” ”的亲切的亲切 喜爱之情。喜爱之情。这一联使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来不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 于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 张到了极点。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对比(对照)对比(对照)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 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 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n n如梅尧臣陶者: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陶尽门前土,屋上无 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n n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 、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 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抒情效果。的抒情效果。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n n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 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 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借代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 象,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象,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含蓄。、含蓄。n n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知否,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诗中用“ “绿绿” ”和和“ “红红”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两种颜色分别代替 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对偶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但,意义集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但,意义集 中含蓄。中含蓄。n n如杜甫登高: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长江滚滚来。” ”n n从篇章结构来讲,这四联八句,句句对仗,从篇章结构来讲,这四联八句,句句对仗, 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无边落木” ”对对“ “不不 尽长江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萧萧” ”落落 叶声对叶声对“ “滚滚滚滚” ”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 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 志难酬的苦痛。志难酬的苦痛。排比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 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 出来。出来。n n如苏轼行香子:如苏轼行香子:“ “清夜无云,月色如银清夜无云,月色如银 。斟酒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斟酒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 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天真。几时归去。作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天真。几时归去。作 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n n“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三句排比,三句排比,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功名徒劳的强烈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功名徒劳的强烈感慨 ,其中包含着浓厚悲观主义情绪。,其中包含着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对一张琴,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一壶酒,一溪云。” ”三句,再次通过排比表达了三句,再次通过排比表达了 诗人对一种宁静淡泊生活的热切向往。诗人对一种宁静淡泊生活的热切向往。设问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 回味。回味。n n如阿鲁威元曲小令:如阿鲁威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问人间谁是 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反问互文互文 n n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近虽在江东子弟近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使用反问句式,语气 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n n如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n n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n n反问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切的意思。用来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切的意思。用来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n n互文互文 两句互相融合互相阐释,表达一个两句互相融合互相阐释,表达一个 完整的意思,完整的意思,(十)回环(十一)顶真(十)回环(十一)顶真n n纪晓岚纪晓岚“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 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 ”n n如魏初的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如魏初的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满林残照见归鸦。vv用典用典 铺垫铺垫 抑扬抑扬 象征象征 想象想象 赋比兴赋比兴 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vv渲染渲染点染烘托(侧面描写)衬托(侧面描烘托(侧面描写)衬托(侧面描 写)虚实结合写)虚实结合 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以动 写静 白描白描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工笔工笔 写意写意. .vv托物言志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融 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容情于景) )借景抒情(容情于景) 乐景写哀1.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 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 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n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留清气满乾坤。”n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 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所写之梅,实际上正是自己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写照,同时借助梅的形象也抒发了诗人不愿迎合世俗、追逐名利以及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思想情感。 2.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 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 面着意描写。n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n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 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3.点染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是“点”,点明所抒为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染”,对离别之情再用景物加以渲染烘托。 4.烘托(侧面描写) 是中国画的技法,烘云 托月,侧面刻画渲染,以使所要表现的人、事 、物鲜明突出。n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 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n这首诗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 者的行为和心理烘托了罗敷的美。5.衬托(侧面描写) 主要从侧面描 写以突出主体,有正衬和反衬之分n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到客船。”以“ 月落”“乌啼”霜满天“点染出一幅妻冷悲凉的秋 江夜泊图,衬托出游客悲苦的心境和凄切的乡 愁。”n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 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