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仁 者 爱 人仁字在论语中共出 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 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 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 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 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何谓仁?“忠者,厚也;厚人,仁矣。” 【王 充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董仲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 经解】 “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 【毛泽东 】【 论语】“仁也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小结: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 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 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施比受有福。” 【基督教】“广种福田。” 【佛 教 】二、爱何人?【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 。有先后厚薄之分。【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生命价值的三种取向:1、否认生命具有任何意义。2、生命意义只存在于彼岸世界。3、生命意义存在于过去、未来及现在 。三、为何爱?“当下即永恒”,生命的终极目的是 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完美体现。四、如何实践仁?仁的三个层次:1、人之性2、人之道3、人之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自 觉 仁即本性,只因人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 动,所以难以见仁,只要反观内心,就可见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流于形式,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 了实践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行善避恶,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 真 诚 行 动1、人之性:向善“忠恕,违道不远。” (道的外延可包括忠恕,内涵应是仁。)释迦牟尼对初学者如是说:“戒是无上菩提本。” (戒,守戒;菩提,觉悟。)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2、人之道:践仁实践仁的方法:圣是仁的最高境界,仁是圣之 始,圣是仁之成。3、人之成:仁者圣人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探讨管仲是仁者吗?为什么?否定:管仲未能杀身成仁肯定: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护统一,开创和平。制止夷族入侵,保卫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肯定大节大信,忽略小义小信。“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国藩】,这是仁的蕴藉与内敛; “当仁而不让”【论语】,这是仁的 锋锐与张扬;仁,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道德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深刻 内涵的,富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命题 。再 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