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二节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师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 在距今2500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辉煌 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我们 也知道,这一学术繁荣局面的出现,是和当时的社 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 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渐确立的社会大变 革时期。经济上广泛使用铁器、牛耕,生产力迅速 发展;政治上战争不断、礼坏乐崩,周王室政权衰 落,社会处于动荡。新的社会问题使人们针对性的 提出不同见解,再加上诸侯国争用客卿、礼贤下士 ,文化氛围宽松,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大活跃局面。但随着秦汉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形 成,为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在文化方面也表现了 “大一统”的现象。这一文化“大一统”的出现,可以 说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社 会根源。儒家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经历了 哪几个发展过程?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逐渐复苏春秋:应运而生春秋:应运而生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 背景 (1)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 减轻田租 释放奴婢为庶人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和 徭役 影响 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 “有为而治” 背景:(1)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边境不宁(匈奴) 诸侯国势力膨胀 土地兼并严重(2)目的: 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威胁国家统一 和中央集权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的 新儒学体 系中仅仅 继承了儒 家思想吗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有哪些?教师总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我 们对其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的 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这一儒学主导地位确立的 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推行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 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政策上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 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 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 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 的转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结束 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 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 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 展。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历史贡献: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之一。1、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 供了理论依据)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天人感应”学说(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合 一”“君权神授”(3)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为人处世标准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儒 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 4、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3、如何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三、儒学成为正统(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决定作用)(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 儒家经典。(2)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 向?这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 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 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 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 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2、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儒学的推广)(1)规定专门的教材和教师(五经、博士) 教育被儒家所垄断(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中央建立太学公元前124年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 为平民百姓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独尊儒术的结果(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1)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 角。儒学的坎坷发展(总结) 春秋:应运而生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击秦朝:沉重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正统思想 探究学习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 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 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 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亦覆舟。”-荀子王制 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 者应怎样做?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 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请回答1、民本思想。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 开始的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 的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简介】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 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 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 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 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 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 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 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 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 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 烧毁;有敢谈论诗、书 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 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 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 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 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 事情为“焚书坑儒”。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