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 明的起 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考古发现中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原始农耕出现时间:生活方式: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 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 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生产方式: 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 平均分配 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中国特点:内容:意义: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 中的起源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 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 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考古中的起源起源特点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地区内容:意义:炎黄传说 观察下列两组图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区别:制作过程(砸打与磨制),形状(简单,粗糙与光洁、钻孔,有造型)用途(剥去动植物的果皮,与种植农业)名称(旧石器与新石器),两者的区别从距今1万年开始 获取远古的农具和农作物等信息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河姆渡文化猪纹钵河姆渡文化猪纹钵河姆渡文化骨耜河姆渡文化骨耜 (姜寨遗址):“整个村落呈向心式布局,村落 遗址中有房屋、畜栏,村周有壕沟围绕,村外有窑场 和墓地。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 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 别”新石器前期的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 从姜寨遗址复原图中可以了解远古社会的哪些信息?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 建造房屋定居、农耕聚落的社会形态(由栅栏、壕沟 ),说明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原始畜牧业、渔猎经济为 辅,并有原始的手工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生活方式: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 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房子的 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 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 体。 体现了母系氏族强而有力的血缘关系(随着母系氏族的 衰落,就被排房式或单元分散性村落布局所代替)。粟(黍或稷)水稻南稻北粟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 )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 耕文化的创始人。 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说他遍尝 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 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 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 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 、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 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因而一 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 比敬仰和祭祀。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 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 领。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 ,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 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 、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 ,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 ,故号黄帝。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 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 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 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 ,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 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记录了先民关于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在树 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 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 ;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怎样的生产生活状 况? (2)你认为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如何?2.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 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 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 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 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 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 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 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 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 ,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2. 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 息?材料: 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史学方法介绍(1)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 俚语等 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 3、 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 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 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v(一)历史的载体及其价值历史的载体及其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 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 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 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b) 神话:上古时期与历史史实没有严格区别,神话 不是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c) 民间故事:一般是在非官方的途径产生和流传, 内容可能是杜撰的,文学色彩浓厚。2、 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缺点:a)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 空白c) 遗迹和遗物不是历史全部,也不是历史原貌。 d) 遗迹和遗物没有人只有物。b) 化石一般都是年代非常久远的遗物,遗址是 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不能作为判断 历史依据。3、 文献: 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 音(录音和录像)等v 图画史料中包括地图、绘画、相片、简图、现代重建图、 雕塑等,图画和雕塑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者的技法,也受 到客观条件的制约;b) 音像是近现代历史重要载体之一,并且具有文字无法取代 的作用;音像材料中,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有别,照片也需要鉴 别,才能构成支持史实的证据。c) 艺术品可以反映历史,可以反映一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态,也可以写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例如唐代以胖为美 的风尚在艺术中的体现等。文献: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 的论述等)等。d) 文字史料中应包含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学研究成 果的摘引等;除了故意歪曲、篡改外,文字史料相对能比较忠 实地保持记录者的原意;e) 新闻可以是将来编写历史的资料来源,但是新闻绝对不 等于历史。f) 文学作品绝非信史,但可以把它看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 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g) 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 述也会存在错误。(二)、获取史料的基本途径v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b) 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c) 从各种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如文献、音 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 (三)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1、.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关键词2、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1) 正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 2) 引注中的作者、书名、文章题目、时间等1)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2)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3) 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1能为“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 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2.右图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 鸟鱼纹细颈瓶,从中可以 直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姜寨人 ( ) A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C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D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 称殇。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 基,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率团访问祖国大陆时发表的祭祖文, 该文发表于(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 禹陵 D.秦始皇陵4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经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 趋势5中华文明是多源文明、多元文明,但是中华文明 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中游材料一: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大型窖穴中,发现约1立 方米的朽粟。 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有了剩余。 材料二: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中出土有猪、狗、牛、 鸡等家畜、家禽骨骼。中期以后,盛行以猪随葬。 表明自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猪已成为主要饲养的家 畜,并有了很快的发展。 材料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在墓的规模、葬具、 随葬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显示出氏族内部已存在贫富差距,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中期 以后,私有制已开始出现在氏族内部,贫富分化,阶级开 始出现。 以下是我国大汶口文化晚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 墓葬的示意图,从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乱葬 坑反映了阶级斗争、部族冲突的现象。 材料一: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 神农也。” 材料二: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粟古遗址中88个长方形 窖穴中堆放着脱粒的粟谷,现存堆积厚度在032米多 ,磁山遗址距今8 000年。 材料三:右图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 ,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上。经鉴定,这种稻谷属于 晚稻型栽培稻。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先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材料一在史料分类上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其价值 如何?(3)材料二、三在史料分类上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其价 值如何? (1) 由渔猎方式向农耕方式过渡。 (2) 属于口传史料,有间接的参考价值。 (3) 属于考古资料,是直接的依据。远古时期,中国文化遗址分布的特点?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流域中游为核心地区特点1.原始农耕产生后的有什么意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哪些重大影响与影响?影响: 大河文明,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重视天文历法,祭祀天地,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 3.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 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意义: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探索与争鸣 答案要点: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 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早期 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不仅出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 的先民并存,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农业与 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 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 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 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 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 的丰富多样性。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n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n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n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n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n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n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