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書中的用字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繁簡字一古今字(一)含義古今字,是指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 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在前的叫“古字”, 在後的叫“今字”。 古今字是一種歷時 的同詞異字現象。(二)古今字形成的主要原因上古漢字數量少,一個字往往兼表數 詞。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就常以原字為 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來分擔原字的某 些義項。其(箕畚)箕(古今字)(三)表達術語(1)A,古B字,如:1)國語吳語韋注:“北,古背字。 ” 2)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珤 ,古寶字。” (2)A、B,古今字,如:禮記曲禮下:“予一人。”鄭玄注: “余、予,古今字。” 古人開始用“予”表示“余”,不會早於春 秋時代。 (四)古今字的來源1通過詞義引申而產生:(1)為引申義另造新字。古字表本義和部分引申義 ,今字專表某一引申義。如: 解懈:“解“本義為用刀分割動物或人,莊 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引申有懈怠 之意。詩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後造“ 懈”字專表此引申義,本義和其他引申義(如放開、 解脫等)仍由“解”字承擔。赴訃:“赴”本義趨走、前往,史記滑稽 列傳:“欲赴佗國奔亡。”引申為急走報喪。左 傳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為 了區別,後造“訃”表此引申義。以及如知智、反返、取娶、昏婚、竟境等 。(2)為本義造新字。古字表引申義,今字表本義。益溢: “益”本義是水漫出器皿,引申有增益 、利益、更加等義。後造“溢”專表本義,“益”只 表引申義。 以及如責債、景影、州洲(水中陸地)、隊墜(高處 墜落) 等。2通過字義的假借而產生:(1)為本義另造新字。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莫暮:“莫”古字形象日落草莽中,本義為日落 的時候,因時常借用作副詞,後造“暮”專表本義。以及縣懸、它蛇、其箕等。 (2)為假借義造新字。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假借義。 采彩:采的本義是摘取,詩豳風七月 :“春日遲遲,菜蘩祁祁。”又假借表“彩色 ”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鄭玄 注:“采,五色。”此義後作“彩”。辟避、闢、譬、僻:“辟”本指法制,又假 借來記錄“躲避”、“開闢”、“譬如”、“乖 僻”等詞,後為假借義新造專字。 以及如舍捨等 。王筠在說文釋例中稱為本義另造後起字為累 增字,為引申或假借義另造的字為分別文(即分 別字)。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的。段注“誼”字條:“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 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 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 、隸書為今字也。”如:絝袴褲等。(五)古字與今字字形上的聯繫(1)古字與今字無字形聯繫。蚤早:“蚤”的本義是昆蟲名,表時間屬假借 用法。詩經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 獻羔祭酒。”“早”字出現大概在戰國末年,睡 虎地秦墓竹簡裏發現了這個字。亦腋:說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 ”徐灝注箋:“即古腋字。” (2)古字與今字有字形聯繫。丁釘疔:晉書陶侃傳:“及桓溫伐蜀, 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素問生氣通天 論:“足生大丁。”張隱庵集注:“丁即疔。 ” 古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說悅 取娶 賈價 責債 竟境 昏婚 孰熟亨烹 禽擒 卒猝 刑型 虛墟 暴曝 景影縣懸 屬囑 式軾 錯措 被披 奉捧 耆嗜隊墜 風諷 或惑 反返 要腰 知智 然燃其箕 見現 道導 監鑒 舍捨 展輾 共供拱 莫莫暮幕 辟僻避辟譬嬖。二異體字 (一)含義1狹義異體字:王力:“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 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王力主 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呂叔湘:“異體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兩個或 幾個字形,必須音義完全相同,才能算是一個異 體字。”(語文常談,生活讀書新知三 聯書店,1980)裘錫圭:“異體字就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 的字。嚴格地說,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 是一字的異體,才能成為異體字。”(文字學 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狹義異體字如:睹覩、鶏雞等。2廣義異體字: 裘錫圭:一般所說的異體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 法相同的字。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成為狹義異 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稱為部分異體字, 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李 榮:“異體字就是功用相同、形體不同的字 。異體字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有的異體字功用 完全相同。有的異體字用途有寬窄之分。” (文字問題,商務印書館,1987) 屬於廣義異體字中的所謂部分功能相同的異 體字如:1955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中的“雕”字一組又精簡掉的“鵰”、“彫”、 “琱”、“凋”四個異體。 (二)異體字產生的原因A、文字創造出於眾手,標準難以統一。 B、異體字的產生與漢字的性質密切相關。 C、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的地域分散性和文化的不普及 。(三)漢字異體現象的指稱與表達古籍中異體字有“或體”“ 重文”“別字”“ 別體”“別體字”“異文”“字體之異”“訛體 ”“俗字”“俗體”等別稱。 古注中表明兩字的異體關係一般使用“古作某 ”“今作某”“亦作某”“或作某”“本作某”“ 俗作某”“本或作某”等表述方式。其中尤以“某 同某”為常。現漢標注異體字的體例:(1)同某。如:羴 ,同“膻”。(2)書同某。如:鞌,書同 “鞍”。(3)也作某。如:嵋,峨嵋,也作“峨眉 ”。(4)書也作某。如:歿,書也作“沒 ”。(5)今作某。如:,今作“昆侖”。以及其 他如“古同某”、“舊作某”等等。(四)異體字的分類:就異體字與正體字的形體結構不同而言,分:(1)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差。如:泪淚 岩巖 岳嶽 (2)形聲字所使用的偏旁不同:1)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嘆歎 詠詠 睹覩 暖煖 杯盃等。2)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線綫 煙烟等。(3)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慚慙 群羣 裏裡 概槩 峰峯 略畧 和咊 襍 雜 夠夠 綿緜 期朞 鵝鵞等。 以及如冰氷 冗宂 煮煑等。 (五)不能認為是異體字的情況(1)古通用字 指古代讀音及部分義項相同,意義 並不完全相等。如: 喻:諭 上古音相同,均屬以母侯部,都有“ 比喻”義。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 以戰喻。”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 市朝則滿,夕則虛。”除“比喻”義外,“諭” 尚有“告訴”義而“喻”無。訝:迓 上古音相同,均屬疑母魚部,都有 “迎接”義。儀禮聘禮:“厥明,訝賓於 館。” 公羊傳成公二年:“使跛者迓跛者 。”除“迎接”義外,“訝”又有“驚訝”義而 “迓”無。例如,呂氏春秋必己:“若夫 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 (2)古音不同而義通的字 置:寘 上古音不同,“置”為端母職部,“寘 ”為章母錫部。意義上均有“放置”義。此外,“ 置”有“赦免”、“購買”等義而“寘”無。例如 ,說:“置,赦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且置履者。”仇:讎 上古音不完全相同,“仇”為群母幽部 ,“讎”為禪母幽部。均有“仇敵”義。此外,“ 仇”有“配偶”義而“讎”無,“讎”有“應答” 、“酬賞”、“校對”等義而“仇”無左傳昭2 年:“嘉偶曰妃,怨偶曰仇。”詩經大雅 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史記高祖本 紀:“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左思魏都 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覩。”(六)狹義異體字與部分異體字之間並無絕對界限異體字也是發展的,要歷史地看待。雕鵰:最初是用法全同的異體字,後來由於 “鵰”不能用來表“雕”的假借義,就成為部分 異體字了。喻諭:原為異體字,是造字中義近意符互通 而形成的義符不同的異體字,在上古文獻中可以 互換,後世它們都分化開來,不再是異體字,“ 曉諭、詔諭”之諭不能寫作喻,比喻之喻不能寫 作諭。 (七)異體字與古今字的關係(1)二者各自內部的時間關係不同。古今字 之間是歷時關係,而異體字一般是共時關係。(2)二者各自內部的音義關係不同。古今字 之間,在它們所有的字音、字義中間,只是某一 個或某幾個讀音是相同的,而其他的音義就不相 同了;而異體字相互之間的全部意義都是相同的 。三通假字(一)含義廣義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合稱 。狹義 :指古漢語書面語言中音同音近意義無關 的字的通用。 裘錫圭:為了避免跟狹義的“通假”(有本字 的假借)相混,最後不要使用廣義的“通假”, 而使用“通用”這個術語。(二)产生原因通假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 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 借。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三)性質:1通假字是同一歷史平面上用字的分歧現象。 只有存在於同一時代的字才能構成通假字。存在 於不同時代的字不構成通假字。例如:說文 水部:“瀓,清也。”這個字後來寫作“澄” 。“瀓”和“澄”是古今字,不構成通假關係。2通假字在那個時代讀音有關聯,或是相同 ,或是很相近。通假是前人解讀古書的訓詁手段。王引之曾引用其父王念孫的話說:“訓詁之 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 。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 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曲為 病矣。”王力雙聲疊韻的應用及其流弊:很多人 卻大講所謂“雙聲通假”、“疊韻通假”,認為 兩個字只要它們的聲母和韻母這兩種語音成分裏 的一種相同或相近,就可以相通假,另一種語音 成分即使很不一樣也沒有關係。這樣,有可能相 通假的字的範圍就變得漫無邊際了 。3通假字必須有用例或其他的證據。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 子豚。 說文止部:“歸,女嫁也。”本義指女子出 嫁。上例則指贈送,是“饋”的通假字。古音“歸” 在見母、微部、平聲,而“饋”在群母、微部、去聲 ,韻部相同,聲母有清濁之分,聲調有平去之別,可 以認為是讀音相近。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杜預注: “歸,遺也。”(四)古籍今注中通假字的表述術語古籍今注中,通假字往往以“甲通乙”的格式標示 。(“某通某”往往還用於同源字、通用字等)確定通假字的原則:1.確定古音相同(或相近)。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餘論: 一些字典把通假現象斷限到兩漢,漢以後不再 列通假義。是有道理的。先秦兩漢時期漢語書面語中 使用通假是一種社會風氣。凡是提筆忘字,就選一個 同音字去代替。鄭玄:“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 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 邦之人,人用其鄉,同言異字,同字異言,於茲遂生 矣。”但是同音代替用多了,也會妨礙人們的理解。 隨著社會向前發展,提倡正字規範,限制通假的使用 。說文可以看作一部正字字典。故陳澧說:“ 說文既岀,而通假字少矣。”這是魏晉以下通假現 象少的一個原因。這一時期承用前代通假的占多數。 當然,魏晉以後也不是沒有通假產生,宋書謝靈 運傳:“得道應須慧業,丈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 佛當在靈運後。”“生”是“昇”的通假字。上古漢 語中兩字音韻相隔較遠,中古以後,它們發音才漸漸 接近。因此出現了新的同音代替。 四繁簡字(一)含義1繁簡字:就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 謂繁體字和簡體字,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 的構件或筆劃的多少相對而言的。2同一個字(當然不是每一個字)的繁與簡 ,自古就有。簡體字是歷代就有。殷代甲骨文中“廟”字就有寫作“庿”的。戰 國時代,鐘鼎上也出現簡體字。漢代民間應用的 簡體字已經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就已簡化 為“乱”。魏晉的石碑、墓誌,隋唐的佛經,宋 元以來的話本等都有簡體。這裏所說的簡化字, 有其特定的含義。即特指1956年國務院公佈的 漢字簡化方案所頒佈的簡化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