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亦有隐形的翅膀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关键词:品德 社会 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显形和隐形两种。显形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在为开发隐形课程资源大伤脑筋,觉得无从下手,无资源可寻。其实,只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发掘,隐形课程资源其实每时每刻都闪现在我们身边,徘徊在课堂里。怎样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资源呢?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文化”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利用 “教学现场”这节课开始之前,我将公开课现场的特殊环境和气氛作为一项现成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因为正好是两节公开课换场间隙,利用这个时间我把学生们最熟悉的校歌播放出来,熟悉的旋律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放松下来,大家都情不自禁拍手一起唱起来。由于选择时机恰当又很自然,所以之后在课上再谈唱校歌的内心感受时,学生们都自然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挖掘校园生活2新课程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功能。现实生活如果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就变成课程资源。本节课授课内容是校园文化,所以我尽可能多地合理开发和利用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课程资源。我紧密联系本校的实际,先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环境入手,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然后再慢慢把校园环境中蕴含的文化含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逐渐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所以校园中的小书架、雕塑、文化角、校徽、文化板等固定载体呈现的物质文化、校风校貌等隐性载体呈现的行为文化、学生价值取向为载体呈现的精神文化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并成为我这节课独有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生资源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差异,才有对话,才有交流,才有生成,才有发展,才能实现从预测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的提升。所以本节课,我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从课前的小调查开始,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在最后的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环节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体现小主人意识,共同参与“我的校园我做主”校园标识设计活动时,从学生的状态观察,学生都非常喜欢,并乐在其中。把握情感态度情感不仅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在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润物无声。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始终是我开发课程资源的范本和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校园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完善和扩展。比如,本课讲到了学生自己教室外墙上的文化版,当时正赶上大片孔子正在放映,电影里古时的礼节演绎得非常到位,给了我无3限的教学灵感。于是我直接把自己的语气和动作设计成孔子和学生,这种以现场演绎典故的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发现、筛选、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课程资源不应是简单的“混合”,而要立体多维的整合。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往往会轻轻地来,又会悄悄地溜走,所以我们应具备资源开发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资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