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入门一、公民及公民素质在政治学视野中,公民身份反映着一个人和特定国家之间休戚与 共的关系,意味着在国家之中的完全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在这种身份 关系的主导下,公民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相交叉的社会角色。一方面, 公民的权利依赖于国家的保护,公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服从国家的 统治;另一方面,公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是国家的主人,要作为 政府的参与者承担责任。 卢梭: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 ,就叫做臣民。 公民的认定标准,不在于他的形式和名义如何,而在于是否真正享有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否能够参与政治过程。 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为参与政治和社会生 活所应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其实质是公民资格问题。公民素 质要探讨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以什么样的品性、道德观来约束自 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能力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公民素质包括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主体自立、权责、规则、共赢、 公德等意识;政治认知、理性判断、理性沟通等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坦纳: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 公民。二、政治、政权与行政,权力与权利的内涵和区别: “政”的字源: 正,本意为远行,后假借用来表示直对或垂直,不偏不斜。政的本义 指匡正、纠正,采取措施,纠正失误。 什么是政治? 柏拉图:“有才能有权势者对众人的统治” 法家:政治就是权术,就是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的 事务。 马基雅弗利:政治就是用强力统治人,用权术欺骗人。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列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 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 任务和内容”毛泽东:“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 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政治是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 个人不能幻想超脱政治,不问政治。 所谓“政治”,就是通过公共辩论过程,对权力的目标 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尤其是其所需要利用的资源 进行界定,并对这种权力行使的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和 监督,使权力的运行始终符合公共利益。立法、编制 预算、确定重大政策的原则,都属于政治的范畴。政 治先于、高于行政活动。政治与行政关系: 山西的吕日周、先宿迁市委书记后江苏省副省长现昆明市委书 记的仇和等“能员”的所作所为的弊病在于: 地方主政官员的职责并非只是行政,他们是政治官员,首先需 要理解本地的民情,发现民众的政治需求,需求很可能就是多 样的。这当然是一个政治过程。只有经由这一过程,确认恰当 的施政目标,才进入行政阶段,才谈得上效率问题。即便施政 过程中,身为政治官员,仍然需要时刻以政治的眼光来监督、 控制行政过程,注意行政过程所涉及的复杂的权利、利益关 系,在必要的时候修正原定的施政方案。在“铁腕”的施政风格 里,政治问题转化为行政问题,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任务, 追求一个单一目标,不允许质疑及不同意见的出现。 权利大于高于权力 政治有国家层面的政治,有单位层面的政治,还有日常生活中 的政治三个层面。 何谓政治课?就是给学生独立独行的思想分析能力(独立思考 、批判思维),给他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能力(改革创新)。三、学习此门课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 义的价值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制度政策法律 法规选择及是非判断的标准依据和出发点)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 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社 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之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的科学。“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 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这是人类文 明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作过经典的表述。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 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 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 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 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 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 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 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 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 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 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 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 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 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 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 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 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 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是社 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 杰出人物(专指正面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他们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表现在比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 ;是革命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核心和 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起着力挽狂澜定乾 坤的作用。 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但不是“唯成分论”;杰 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时势造英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受各自国家和民族历史 文化传统影响;只能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不能改变历史方向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生命线: 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观点,坚信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靠任何政党 、伟人、青天的“恩赐”和包办代替,从 没有救世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 非管制人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 人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着力阐明生产 方式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力,对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层建 筑的决定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决定作用。这 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需要,是完全正确、无可非 议的。后来,有些人把唯物史观曲解或歪曲为“经济 决定论”、“经济史观”。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有关书信 中,对此进行了严肃的驳斥,对唯物史观某些原理作 了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根 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 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 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 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 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 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 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 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 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 然事件向前发展。”他还说:“我们 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 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 。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 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 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 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 用。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 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 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 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890年 10月27日,恩格斯在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讲到意识形态 的相对独立性,他以哲学为例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 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 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 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信瓦博尔吉乌斯,明确指出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 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 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 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 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限于篇幅,这里不能把恩格斯内容极为丰富的 论述一一加以引证。总起来说,恩格斯在坚持 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 阐明了社会历史观的辩证法。其中包括:上层 建筑(政治的、思想的)对经济基础乃至对整 个社会发展进程的能动作用;上层建筑诸因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家权力等上层建筑反作用 的性质(沿着或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起 加速或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相 对独立性;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社会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等等。这些丰 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 唯物史观,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决定论”的哲学观在人的 思想深处和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体现。 见高超群:“经济决定论批判” 2、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论(什么是社 会主义,我们为什么要社会主义?帮助我们 擦亮眼睛判断真假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追求目标,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资本主义 的文明成果,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 义的批判及 价值目标的追求。 首先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及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伴随西方资本主义而出现的一种资产 阶级政治、经济、和价值理论学说。作为价值理 论,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个 人主义是一般的人性,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 手段;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 和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 束;作为一种财产制度,主张每个人和家庭都享 有最大的机会去取得财产,维护私有制。作为伦 理原则的个人主义,把道德视为本质上是个人的 ,在道德行为中把自身利益奉为最高准则。 自由主义:(见背景资料)(自由主义被社会主 义承继,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存 在)最重要的特征:财产私有与市场经济,多党制 与三权分立 资本主义的功绩及根本弊端(从唯物史观的生 产力内涵方面阐述): “首要的生产力即人本身” 见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文明(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社会结构、 价值取向、人和自然、思维方式等方面特点) 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弊端劳动异化而导致的 人的异化使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成为少数 人的专利多数人的空中楼阁。(看马克思“劳动 异化”的论述,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资本主义制度(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身解决不了 问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共主义)应运而生。 社会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