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赏析山东省济北中学 王金元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 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 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齐安郡中偶题杜 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 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 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05年浙江卷)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 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 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 之中,似是“愁热”,却又“低面” ,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 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揭示手法句意主旨情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 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 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 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简述文意表达效果必要的知识储备:一、把握常用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 (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 了(某种)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某种)作用;答题要点:1、揭示手法;2、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手法的 ;3、表达效果:结合主旨、情感(这种手法 起到了某种作用)。二、熟知各种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三)修辞方法1、 从抒情角度看: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 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 物言志等);2、描写的角度: (1)景物描写: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 生、乐哀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远近 高低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 工笔等。 (2)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外 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渲 染、侧面烘托等。(一)熟悉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 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细节描写: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或事 白 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正面描写:直接地描写人或事物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写本体,使用权所描写的对象更鲜明、突出。 动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行动或变化之中的动态 静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 有关描写的易混淆概念直接抒情:常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 有关抒情的易混淆概念(二)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 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三)理解常说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 法)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想 像、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 有声写无声、以乐景写哀、白描与工笔细描( 绘形、绘声、绘色)、反客为主 等等。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象征: 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 浅显,或化抽象为形象。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 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示例: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气氛,表达 作者什么情感。对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 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工笔细绘:绘声绘形绘色,高低远近动静( 描绘画面,表现作者情感。)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或形象 ,表现作者情感。反客为主: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取得“ 一种闲愁,两处相思”的艺术效果。烘托: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形象鲜明 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虚实:虚和实是相对的 衬托: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一主一次)分正衬、反衬正衬与反衬1、正衬:以悲景衬悲情,更显其悲;以乐景衬乐情,更显其乐。 2、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3、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写动与写静(有声写无声) 1、以静衬动,主要表现动。2、以动衬静,主要表现静。 3、动静配合,相映成趣。三者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实写与虚写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虚实相生可以增加时空的 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象,同时使形象鲜明,并 加大作品的容量。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 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 愁难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 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 而虚度大好时光。手法表达效果(文 意+主旨情感 )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从色彩入笔状 物。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 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 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 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 ”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画面绚丽 ,表现了浓浓的童趣和生活气息。试从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可从虚实或衬托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衬托)的手法,一、 二句是实写,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 亲人相见的愁情。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与亲 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 ,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 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 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 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从衬托角度回答。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 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 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 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 ,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往昔繁华的眷恋越深, 今日处境越是凄凉。手法文意主旨情感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 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 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 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梦中的“春风花 月”是虚,“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 繁华生活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悲伤之情为实。词人 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 国之痛。谒金门 (冯延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 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 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 ”;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 了“碧玉搔头”一句,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全词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不直接描写人 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 ,通过对她的装扮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 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 的遐想。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借“饮清露 ”、居高不借秋风声亦自远之蝉,道出了其蕴含 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台城 刘禹锡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请对此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 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 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 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手法文意情 感情感双调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1、“老子”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 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 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汉无波、 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 果鲜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