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6页
第2页 / 共146页
第3页 / 共146页
第4页 / 共146页
第5页 / 共146页
第6页 / 共146页
第7页 / 共146页
第8页 / 共146页
第9页 / 共146页
第1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油库安全事故案例剖析某年5月31日10时左右,某石油公司油库更换4#油罐进出短管法兰垫片时发生中毒事故。一、换垫片油气中毒,抢救不力3人死亡。,事故概况中毒事故5月,1000m3的6座油罐,除4#油罐储有少量油品外,其余都储满了汽油。计划安排4#油罐5月底进一批汽油,但4#油罐进出油短管法兰垫片老化渗油,必须在进油前将垫片更换。5月28日,将4#油罐阀门打开,排放罐内残余油料。这天共放出18桶(每桶200L)汽油。经测量罐内液位10cm(油罐中心部位),但油库再没有油桶或其他容器能装油品。随后储运科长徐某决定,不再排入罐内底油,拆除螺栓更换垫片,并组织7名工人分3班轮流下到罐室拆卸法兰螺栓。因罐室内油气很浓,每次下去只能停留1min左右。28日一直工作到20时多才卸了7个螺栓,最后1个螺栓再也卸不下来。在拆卸螺栓时,法兰下面放了一个盘子接油,盘子满了再倒入油盆,这样罐室油气愈来愈浓,无法继续工作,于是撤出罐室停止工作。参加罐室工作的工人都感到头昏,吃不下饭,29日和30日都没有上班。31日储运科长徐某又组织7人拆卸最后一个螺栓。徐从附近化验室拿来一条毛巾捂在嘴上,下罐室检查。为监护徐某的安全,张某从罐顶人孔观察徐某情况,看到徐某端着盘子向小桶方向走时昏倒(约10分钟左右)。随即周某和李某下罐室抢救,背起徐某向旋梯方向刚走了几步就昏倒了。第二次谢某下去抢救,昏倒在旋梯边。第三次李某和张某下去将谢救出。第四次李某和张某下去,拖着徐某和周某往旋梯方向走,感到浑身无力,就急速向旋梯方向跑,李某昏倒在旋梯第六踏步上,张某昏倒在旋梯平台上。这时在岗楼值班的张某跑来,同文某下去将李某和张某救出。随后公司领导赶来,向附近的驻军求援。解放军带着防毒面具前来参加抢救(近12),才将徐某、周某、李某3人救出。但因中毒时间太长,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几位经治疗恢复了健康。(1)由于4#油罐无水平通道,罐室内形不成自然通风,法兰连接处渗油,油蒸气积聚在罐室环形通道。28日工人头昏,吃不下饭,就是中毒现象,但未引起重视。2,事故原因(2)28日又拆除了7个法兰螺栓,油品流出挥发,加大了罐室油气浓度。经过了2天到31日,罐室油气会更浓,不通风就进入罐室,肯定会发生油气中毒,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中毒是不可能的。徐某进入罐室不久中毒倒下,就是证据。3,事故教训(1)进入地下或半地下罐室工作前,应先通风。工作场所油气允许浓度应在爆炸下限的4%。如果通风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必须有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人员应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毒面具,系安全绳等。这次中毒事故是由于组织者盲目决定,参加者不懂得油气危害,不采取安全措施,在大量积聚油气的罐室内蛮干所造成的,是一起责任事故。(3)油罐进出油管阀门不应采用铸铁阀。石油库设计规范规定。油罐第一道阀门应采用铸造钢阀。油库管理规定要求,油罐第一道阀门常开,第二道阀门常闭,这等于要求油罐两道阀门都应是铸钢阀。(2)覆土式油罐是将油罐安装于地下或半地下罐室内,通风条件较差,若无水平通道,通风条件就更差。油蒸气密度又大于空气,沉积于罐室下部,无法排出,成为不安全隐患。另外,这种形式的罐空内较为潮湿,油罐及其附件防腐层易受到破坏而严重锈蚀。今后不宜再建这类油罐。这种形式的油罐,还有一定数量。如果没有水平通道,应拟改建水平通道,并设密闭门作为防护(罐室与水平通道的密闭门形成防火堤),以利于操作和通风。1998年5月15日11时40分左右,某油库发现保管员王某在半地下覆土式2#油罐阀门井内油气中毒,经抢救无效,13时10分死亡。二、关阀不严,阀门井内油气中毒身亡,事故概况这天是油库正常发油日。10时05分某部到油库拉90#汽油,现场值班员谭某带保管员王某、刘某、姚某进行发油作业。按分工王某、刘某到2#油罐进行例行检查,王某下到2#油罐阀门井中检查设备设施,刘某沿输油管进行巡查。11时36分发油作业结束。按照规定王某下到2#油罐阀门井开关阀门时,刘革应在阀门井口监护。但刘某巡查返回时未见到王某,经查找于11时40分左右发现王某躺在阀门井内,刘某即下去救人。刘某下到井中想把王某拉起来,但拉不动。这时刘某感到呼吸困难、无力,立即顺进壁爬梯爬出阀井,并跑向铁路作业区。上班号响后,现场值班员谭某见王某、刘某尚未到达,便与姚某向储存区走去。与此同时,保管队代队长杜某,让队值班员何某和保管班长郑某去看发油员是否结束。当何某、郑某走到铁路附近时,看到刘某从储油区跑来。迎上后,刘某向何某和郑某讲了王某中毒之事,何某、郑某即向2#油罐跑去;刘某又迎上谭某和姚某说了王某中毒事,谭某、姚某、刘某3人也向2#油罐跑去。何某、郑某到达2#油罐后,何某带上安全绳(收发油作业时现场备有安全绳)下到阀门井中,将安全绳栓在王某双臂下胸部处。当何某爬出阀门井时,谭某、姚某、刘某3人也赶到,大家把王某从阀门井中吊出,用库区拉土的拖拉机送库卫生所,经初步治疗后送医院抢救,12时30分到达医院,经抢救无效,13时10分死亡。这是一起由于违章造成的责任事故。2,事故原因(2)保管员违反进入通风不良空间作业应2人以上的规定。王某在刘某不在现场监护的情况下进入阀门井,致使发生中毒未能及时发现,延误了抢救时间。(1)阀门井内输油管进气支管阀门关闭不严。通过对阀门井内设备设施检查,以及按照发油作业程序给输油管充油检验,设备设施技术状况良好。但事故发生后,从阀门井内清出90#汽油约30kg。在阀门井内只有输油管进气支管与大气相通。根据有关数据测算,DN20阀门开启2圈,在16min(实际作业时间为16min)内可跑油30kg。故确认是输油管进气支管阀门关闭不严,造成跑油关积聚大量油气。(3)作业前检查工作不细。据查阅2#油罐收发作业、检修、日常检查纪录,1997年12月24日发油至事故发生时,该罐未进行收发作业;1998年4月24日曾因2#油罐进出油阀门盘根渗油进行检修。这次发油曾对阀门井进行过检查,未发现异常。但发油气,井内积油30kg,说明本次作业前检查不细,未能发现进气支管阀门关闭不严,造成跑油、中毒死亡事故。3,事故教训(1)从这起事故看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事故的基本原因。其表现:一是进入通风不良空间作业时,没有落实应有人监护的规定,王某在无人监护的条件下进入阀门井;二是作业前必须认真检查设备设施的规定没有到位,漏掉了输油管进气支管阀门关闭不严这个隐患。(2)阀门井深6.5m,且阀门是油库易发生渗油的设备之一,进气支管与大气相通也易散发油气。这样阀门井成为极易积聚油气的场所,加之进出不便,通风不良,成为发生事故的隐患。因此,应对阀门井加以研究和改进。如将阀门井直爬梯改为斜通道,将进气支管伸延至地面,并加装进气阻液阀等。某年7月6日,某油库1名油料保管员执行查库任务,16时40分查完库后,又带病去打扫4#泵房。因航空汽油泵填料函漏油,放一油盆接油。当时气温高,泵房窗户密闭,油气很浓。该保管员缺乏油料专业知识,在泵房内工作时间较长,油气中毒晕倒在泵房内无人发现,到晚上8时才找到,但中毒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三、带病清扫油泵房中毒身亡,事故概况这是一次责任技术事故。其因是油泵检修不及时,保管员对油气危害认识不足。油泵漏油应及时检修,用油盆接油应及时处理。油盆内的油不及时处理,造成泵房内油气浓度大,在未通风的条件下进入泵房内工作是很危险的,又是带病工作,危险性就更大。2,事故原因3,事故教训(1)应加强油料基本知识的学习,使油库的每个员工对油料的危险性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假如此保管员对油蒸气的毒性有足够的认识,就会在进入泵房之前先进行通风,减少油蒸气浓度,事故就有可能避免。(2)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油泵漏油,用油盆接油,在油库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某年7月,某机场油库1名助理员带领5名油料员清洗70#汽油罐。作业前没有进行安全教育,没有检查防毒用具,没有事先打开人孔通风。助理员下罐5min后因面具漏气中毒,晃了几下便倒在梯子背后,监护的油料员用力拉安全带,但因安全带被梯子拌住,提不上来。1名油料员未戴防毒用具下罐将助理员救出。这名油料员爬到罐口时晕倒,被卡在油罐和混凝土支架的夹缝里面,因未能及时救出而中毒身亡。四、未通风进罐作业造成中毒身亡,事故概况3,事故教训清罐作业方案必须详细周全;清罐前必须进行通风和安全教育,使作业人员明确清罐作业的危险性;防毒用具必须技术性能良好;进罐前必须检测油气浓度,在爆炸下限的40%以下,才允许佩戴防毒用具进罐。再是应有备用的防毒用具和安全带,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这是一次因清洗油罐作业方案不周,准备工作不充分而造成的责任事故。2,事故原因某年4月20日18点30分左右,某石油站油库的4名工人到1名电工家属的临时住房闲谈。此房在库内泵房的西侧,原为一间接车员值班室。几人离开时,将未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地面易燃物上,引燃了床下面的破棉手套、扫帚、牛皮纸、床板、床上衣物等。电工的爱人发现起火,便端起一盆洗脸水朝火上泼去。此举未将火扑灭,火却越烧越旺。她急忙开门到外边去取水灭火。一、作业区住家属,吸烟引起油气着火,事故概况私带火种引起的着火事故分析此时,在门外8m处的栈桥旁停放着15辆铁路油罐车,3辆车刚卸过油,空气中充满可燃气体。屋门一开,火焰立即从屋内喷出,顺泵房向东窜去,形成长40m、宽10m的火带,室内外一片火海。事故发生时,泵房内1名卸油工首先发现火光,立即停泵,并切断所有电源。其他人员很快赶到现场灭火。恰好在发生事故的前一天上午,油库组织了一次消防训练,市消防队讲解了消防知识和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发生事故的当天上午又进行了消防演习,因而火灾很快被扑灭。这些活动对扑灭这次火灾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未熄灭的烟头引燃杂物,形成火焰,在开门瞬间,点燃收油作业后弥漫在门外的爆炸性混合气体。2,事故原因3,事故教训(1)该油库允许电工家属住在油库内,明显违反了石油库管理制度的规定:“禁止一切人员因私事入库、住库”。(2)4名工人携带火种进入业务区,在作业场所弥漫大量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情况下,聚在一起吸烟,酿成事故,反映了该库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易燃易爆物品管理、进出业务区检查和收发作业管理等重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4)收油作业时,没有油库领导现场值班,油罐车罐口没有用石棉被围盖,油气大量挥发,浓度不断加大,但没有人注意和纠正这个问题,导致事故发生。(3)事故调查发现,该库安全教育学习组织不力,对上级要求的学习教育只落实在纸面计划上,没有付诸于行动,即使搞了也是走过场,业务人员根本没有入心入耳,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对在爆炸危险场所吸烟玩火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油库必须定期对全库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事故案例教育和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学习。每半年组织全库人员开展一次安全防事故的预想、预查、预防活动”。1991年4月22日晚,某油库半地下1000m3的2#油罐为其他单位代储的原油800t,加热后准备装铁路油罐车外运。20点20分左右,1名参加作业的民工到2#油罐顶部用打火机照明观察液位读数。因位于掩体外的量油口打开,溢散的油气沿短管与掩体结合部的缝隙进入罐室,遇明火点燃,火焰沿缝隙窜入罐室2m多,民工手和脸被烧伤。民工带伤从罐室爬出呼救。油库警卫发现后报警,班长带全体人员5min到达现场,用石棉被、沙子、灭火器等灭火,约7min将火扑灭。随后,油库领导组织人员向油罐室喷射泡沫,经观察无复燃可能,21点30分时撤离现场。二、打火机照明,造成火灾,事故概况打火机打火照明点燃罐室区空气中弥漫的油气,造成着火事故。2,事故原因3,事故教训这是一起因管理不严,严重违章引发的责任事故。一旦扑救失败,后果不堪设想。石油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油库计量工、化验工、电工、等技术人员要持证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严禁携带火柴、打火机、香烟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入库”。这起事故中,就是对参与作业的民工没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又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