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u这是一首什么诗?题画诗u请根据诗句描述画的内容。一湾春江,岸边竹林里伸出三两枝桃花;水中鸭 儿在游动;江滩上是满地的蒌蒿和刚刚发芽的芦笋。u哪些是诗中实有?哪些是作者想像?河豚是想像,其余都是实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 轼文同墨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据有关史料说,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 ,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他在自己 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 ,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 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 ,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 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胸有成竹”亦称“ 成竹在胸”。u文中提到画竹的境界,可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严凯麟)一、词句疏通类问题 预习成果检查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蓝色字词。 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投诸地而骂 以为口实 余为徐州 余因而实之 月落庭空影许长 而读书者与之 发函得诗 而予以为有道者 吾将以为袜给与,馈赠。 兼词,之于。 话柄。 当、做, 证实。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许可,同意。 打开。 认为。 把当作2.指出下列各句中蓝色字词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与可没与陈州 少纵即逝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初不自贵重 与可厌之 余因而实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轮扁,斫轮者也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岂复有竹乎: 世岂有万尺竹哉?通“殁”,死亡 通“稍”,稍微 名词作状语,像蝉腹的纹、蛇腹的鳞一样; 像剑拔出鞘一样 。意动用法,以为贵重。形容词做动词,证实。形容词做动词,厌恶。形容词做动词,养老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3.翻译下列句子。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 积它,哪里还有(完整的)竹子呢?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 了,难道仅仅是画竹(这样)吗?我认为是深知道理的人(的认识),难道不是吗?二、课文分析类问题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 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唐泓) 2.文章既写绘画理论,又写两人交往趣事,文章主要是说理 还是抒情?(解艺平、方旭祥、毛文超) 3.文章的中心(主旨、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 ?(王宝树、杜星、钱颖、占文康、汪文平、宋春燕、杨思 晴、徐余晔、方惠芬、童晨曦) 4.本文写了文与可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江少杰、叶国聪、汪学鹏、吴锋飞、何康、卢晓荣、唐丽 萍、李倩、翁赟) 5.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么表现的?(方旖、徐琳 菲、陈晓颖、方峻峰、邵洁、洪伟健、叶伟) 6.文章重在写自己和文与可的友情,为何要花大笔墨写画竹 的技巧?(徐庆、江倩茹) 7.第一段写画竹的技巧有什么作用?(姜琦)归纳整合,概括为几个问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 可是怎样的一个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 题思想的?杂文(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讨厌世俗求画 诗画互答互赠淡泊名利、脱俗风雅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追述友情回忆趣事借助典故含义是:一尺长的图画,把千里的 景象都画进去,比喻人或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 的内容非常丰富。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 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 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 的形象成于笔下。拓展思考:文章借画竹阐发了哪些创作思想?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胸有成竹2.心手相应3.尺幅千里先是议“胸有成竹” 的绘画理论,这是画谷 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 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 往来,交待偃竹图的 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 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 ,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 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 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 谨守章法的完善结合。课堂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有口才。 B(大概,大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 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与可无以答,则曰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不在,窃发盆 B赞同,同意没有用来打开踩 跟踪,追随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 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 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 ,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 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 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 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 ,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 、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 者意与法兼得。 D 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 组是(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 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 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A. B. C. D. A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尺幅千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8分)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 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 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 厚无间如此也。(2分)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 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所以凡是心里有了构思,但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认为很清 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难道仅仅是画竹(这样)吗? 而我也记载了从前跟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跟我像 这样亲密无间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