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兆生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资源配置 】提 要 :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 。关键词 : 二元经济模型 修正 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 ,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 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十分关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国外许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 托达罗的预期收益模型 、 乔根森模型等等 。 国内学者如蔡肪等人对中国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并取得了许多有益成果 , 有些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一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介绍1954 年 , 刘易斯在 曼彻斯特学报 发表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 ,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 传统部门 ” 和 “ 现代部门 ”。 传统部门生产率低下 , 人们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 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 。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方法组织生产 ,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都高于传统部门的城市工业部门 。 在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边际生产力为零或为负数的剩余劳动力 , 这部分劳动力处于就业不足或隐蔽的失业状态 。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部门高工资的诱惑下 , 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工业部门 , 向城市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 成为城市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源泉 。 刘易斯认为 ,在城市工业部门现有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 只要在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 , 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吸收过去 。 当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 , 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 , 工资将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 , 这时候二元经济结构消失 , 发展中国家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走向一元经济结构 , 实现经济转型 。1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是 : 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 , 从而扩大对劳动力需求量 ,这样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受到吸引向工业部门转移 。 因此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 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部门 , 将会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 通过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 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 推进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异 , 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 , 比哈罗德 - 多马模型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 , 为分析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 但是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二元经济结构结束之前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自身发展 , 忽视了农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 以及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出路 。 实际上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资金 , 不断向前发展 。 在农业部门发展的过程中 , 生产能力逐渐扩大 , 就有能力重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 。 因此 , 通过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补充可以更好地说明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及其效应 。二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拉尼斯 - 费景汉曾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完善 ,对刘易斯的假设前提进行了修正 , 强调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城市工业部门以不变的工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前提 , 他注意到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 但是与刘易斯一样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 作者认为 , 如果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修正 , 把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能力扩张引入模型中 , 就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剩余劳动力在两部门的流动过程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解释农业部门在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时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劳动 。仍沿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的假设 , 但对其理论中的部分不合实际的假设进行修正 :( 1 ) 农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同时农业资本积累也在增加 , 这种农业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后 , 他们会将所获得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去 , 供养在农业部门的家人的消费和生产 , 这部分资本最终转变为农业资本积累 ; 流出的劳动力又减少了本应该在农业部门的消费 , 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本的积累 。( 2 ) 根据发展中国家两部门的实际情况 , 即传统农业部门人口众多资本匮乏 , 而现代工业部门资本丰裕的特点 , 假定农业部门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 工业部门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 。 为了分析的便利假定两部门在已有技术水平时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比例固定不变 , 即资本 / 劳动力比例不变 。假设工业部门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本投资不足 , 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 因此 , 在工业部门内存在失业 。 随着技术进步和私人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工业部门的扩大投资 , 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 工业部门现有劳动力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 必须从其他部门吸引劳动力 , 否则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将受到抑制 。 在经济发展初期 , 农业部门资本积累缓慢 , 技术落后 , 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 , 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 即使有大量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 其中有部分人也是处在半失业或隐蔽失业的状态 ,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部门必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 , 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和获得收入必然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 。 工业部门增加的资本和流入工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相结合 , 生产规模扩大 , 生产能力增日方农业经济 2007/ 934- -强 , 创 造 了 更 多 的 社 会 财 富 和 利 润 。 剩 余 利 润 用 于 资 本 的 再 积累 , 生 产 规 模 持 续 扩 大 , 从 而 对 劳 动 力 产 生 更 大 的 需 求 。 在 工业 部 门 的 经 济 发 展 的 同 时 , 农 业 部 门 的 经 济 也 在 发 展 。 这 是 因为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流 入 工 业 部 门 后 , 他 们 的 一 部 分 收 入 转 入农 业 部 门 从 而 增 加 了 农 业 资 本 积 累 ; 另 一 方 面 , 流 出 的 劳 动 力又 减 少 了 本 应 该 在 农 业 部 门 的 消 费 , 同 样 增 加 了 农 业 生 产 资本 积 累 。 随 着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流 出 规 模 的 扩 大 , 他 们 又 会 把 工业 部 门 先 进 的 技 术 带 回 到 农 业 部 门 , 促 进 了 人 们 思 想 观 念 的改 变 。 农 业 部 门 资 本 积 累 的 增 加 和 新 技 术 的 采 用 , 增 强 了 农 业部 门 的 生 产 能 力 , 扩 大 的 生 产 规 模 , 增 加 了 劳 动 力 使 用 数 量 ,从 而 也 吸 收 了 一 部 分 剩 余 劳 动 力 参 加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 农 业 部门 获 得 的 利 润 用 于 再 投 资 , 扩 大 了 农 业 部 门 的 资 本 积 累 , 生 产能 力 增 强 , 大 量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被 投 入 农 业 生 产 劳 动 。 依 次 类推 , 随 着 农 业 部 门 的 经 济 发 展 , 它 对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在 不 断增 加 。 因 此 ,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在 工 业 和 农 业 两 部 门 重 新 分 配 组合 , 这 种 分 配 比 例 取 决 于 两 部 门 资 本 积 累 和 生 产 规 模 扩 大 的速 度 。 随 着 两 部 门 的 经 济 发 展 , 剩 余 劳 动 力 最 终 会 达 到 完 全 转移 和 充 分 就 业 。因 此 , 可 以 得 出 这 样 的 认 识 :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流 动 , 首 先 提高 了 工 业 部 门 的 生 产 能 力 , 在 工 业 部 门 经 济 发 展 的 带 动 下 , 农业 部 门 的 生 产 能 力 也 逐 渐 增 强 。 随 着 两 部 门 生 产 能 力 的 增 加 ,对 整 个 社 会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增 多 , 剩 余 劳 动 力 数 量 逐 渐 减 少 , 当经 济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 , 最 终 会 实 现 充 分 就 业 。 因 此 , 农 业 剩 余劳 动 力 自 由 流 向 城 市 工 业 部 门 , 会 促 使 两 部 门 的 生 产 能 力 和规 模 都 得 以 提 高 。 这 不 仅 解 决 了 社 会 的 就 业 问 题 , 也 增 加 了 整个 社 会 的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 也 就 是 说 ,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流 动 有 利于 整 个 社 会 国 民 财 富 的 增 长 和 就 业 增 加 。三 、 促 进 我 国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流 动中 国 作 为 发 展 中 国 家 ,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依 然 存 在 , 劳 动 力 资源 在 地 区 间 分 布 不 均 衡 。 一 方 面 , 农 村 人 口 多 , 人 口 增 长 过 快 ,在 农 村 存 在 大 量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 孟 昕 、 白 南 生 根 据 全 国 选 样 调查 平 衡 , 每 个 劳 动 力 的 耕 种 能 力 为 9 .9 3 亩 ( 当 时 已 有 3 5 .6 % 的机 耕 ) , 1 9 8 4 年 耕 地 1 4 .6 7 8 亿 亩 , 共 需 劳 动 力 1 .4 7 8 亿 人 , 而 当年 从 事 种 植 业 的 劳 动 力 为 2 .5 4 9 亿 人 , 因 而 有 1 亿 余 人 为 剩 余劳 动 力 , 占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3 0 .2 % 。 建 国 以 来 尽 管 每 年 有 二 三 百万 至 六 七 百 万 ( 1 9 8 4 年 达 1 2 0 0 万 )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出 去 , 而 农村 劳 动 力 和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数 量 仍 是 增 长 的 。 2 另 一 方面 ,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重 心 逐 步 从 农 村 向 城 镇 转 移 , 城镇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调 整 以 及 日 新 月 异 的 城 市 建 设 的 发 展 , 客观 上 构 成 了 城 市 工 业 部 门 对 劳 动 力 的 大 量 需 求 。 沿 海 地 区 乡镇 企 业 、 私 有 企 业 、 个 体 企 业 和 外 资 企 业 迅 速 发 展 , 不 仅 为 当地 劳 动 力 创 造 了 大 量 的 就 业 机 会 , 也 为 大 量 外 来 的 剩 余 劳 动力 创 造 了 就 业 机 会 。 改 革 开 放 尤 其 是 2 0 世 纪 8 0 年 代 中 期 以来 , 我 国 出 现 规 模 逐 渐 增 大 的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从 农 村 向 城 市流 动 、 从 中 西 部 不 发 达 地 区 向 东 部 发 达 地 区 流 动 的 人 口 潮 流 ,为 近 7 亿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提 供 了 途 径 。随 着 大 量 的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从 农 业 部 门 流 向 城 市 工 业 部门 , 对 我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带 来 很 大 的 影 响 。 研 究 表 明 劳 动 力 从 生产 率 较 低 部 门 向 生 产 率 较 高 部 门 的 转 移 , 是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革 以 来 经 济 增 长 的 一 个 重 要 源 泉 。 国 外 学 者 F r a n c i s A L e e s估 计 中 国 国 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