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6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5页 / 共86页
第6页 / 共86页
第7页 / 共86页
第8页 / 共86页
第9页 / 共86页
第1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的师生心理健康张积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l一 健康的概念l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l三 心理健康的含义l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 健康的概念l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 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缺陷。l 身体健康l健康l 心理健康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l1.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心理健康是指在 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 就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 佳状态。l2.英格利士: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 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 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身 心的潜能。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 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l3.波孟:心理健康是合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 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 来快乐。l4.张春兴: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 。l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在本身 和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三 心理健康的含义l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 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l2.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健康与不健康没有 绝缘的分界,不能脱离个人的自身条件, 不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亦不相同。l3.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健康没有止境, 是人的理想追求。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第二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l1.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l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l3.有幸福感;l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马斯洛和米特尔曼:l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 自己的能力有正确估价;3.生活目标切合 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人格完 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 人际关系良好;8.在不违背团体的情况下 ,能使个性得到发展;9.适当的情绪表达 及控制;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需要。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莱曼:侧重于情绪与生活方面l1.情绪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莫须 有的不安全感;2.能将敌对的情绪转换为 创造性的、建设性的;3.能移情,有同情 心和同理心;4.喜欢别人和受人喜欢;5. 情绪与年龄阶段相符;6.能建设性地处理 问题,适应变化;7.自信,善于同他人交 往;8.自给自足,同时也能接受帮助;9. 能延迟满足;10.善于生活。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郑日昌:从心理的整体性来定义l1.认知活动正常;l2.情绪生活健康;l3.意志品质健全;l4.自我意识正确;l5.个性结构完整;l6.人际关系协调;l7.社会适应良好。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张春兴:l1.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l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l3.乐于交往,能同其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l4.自我认识准确,悦纳自我;l5.对生活环境有确切的认识,能有效地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而不逃避。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俞国良: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 发展性标准。l社会适应标准包括:认知功能正常;情绪 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 ;个性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 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 ;活动效能吻龄。l发展性标准包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 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 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人生价值得到完 善的体现。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张积家:从心理教育目标上理解心理健康 ,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和八个特征:l三大方面:l1.心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l2.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l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 感。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l八个特征:l1.智力正常:乐于学习,求知欲强,探索兴趣浓,能充分 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优良成绩。l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l3.意志品质优良:自觉,果断,坚韧和自制。l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悦纳自己和他人,广交朋友 ,又有知己。l5.人格健全:人格无缺陷和偏差,自我意识清醒正确,人 生态度积极进取,心理特征完整统一。l6.适应社会生活。l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l8.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自我肯定。五 人类总体心理健康的现状l 据世界卫生组织1981年估计,随着社会的 急剧变化,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全世界至少有4000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和 脑疾病,至少有2亿5千万人患有轻度心理疾病 。此外,酒精依赖、药物依赖、躯体疾病继发 的各种心理紊乱、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各种情 绪紊乱、轻度和管理方式重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各种心理、生理障碍的人数更多。测算表明 ,20世纪初每100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50 年代每50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70年代每25 人中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90年代中每10人中有 1人患有心理疾病。五 人类总体心理健康的现状l心理疾病增多的客观原因:l1.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使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加剧。l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学习的压力加大。l3.竞争的白热化使人们的不安全感、厌倦感加强。l4.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日益疏远,社会支持减少。l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疲于应付。l6.利益重组使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和适应。l7.文化和价值冲突加剧,使民族间、国家间、人际间关系 变得极不确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加剧。l8.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重。l9.战争、灾害、流行病、意外伤害频频发生。第二节 师生心理健康l一、教师的心理健康l1.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l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l3.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l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l5.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l二、学生的心理健康l1.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l2.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l3.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l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l5.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l1.制约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 ;l2.制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人格 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l3.制约社会新一代的素质,有助于学生保持乐观 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l4.有助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l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l了解彼此的权力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基础上 ;l能客观地了解与评价别人;l 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 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l积极地与他人做真诚沟通。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l教学中能自我监控;l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l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l4.具有教育独创性。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l5.在教育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 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l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l不将生活中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学 生;l能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l克服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l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 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不良适 应。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 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教师在50%左右。l1.1997年,上海市对小学教师的测试发现,心理问题 检出率在48%。l2.2002年,董文军采用同样量表,对陕南178名中学 教师测查,心理症检出率为34.8%。l3.2002年,杨宏飞对浙江11个地区547名教师的测查 ,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0.6%。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4.2003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其 中有轻度心理障碍者为31.5%,有重度心理障碍者为 12.4%。l5.2003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组对3055名教 师测试表明,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12%具有明显的心 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为轻度障碍。l6.2004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王加绵等人采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 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严 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 忧郁孤僻、逆反心理强6个方面。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7.2005年,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SCL 90对在场教师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 到不同影响: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 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 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也较多。主要表 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度担心、无法名状的不安 感、无法入睡等。l8.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中学2000名教师的测查表明, 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很大 。l9.北京市对5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感觉工作 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 发火。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l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l1.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武汉地区高校教师经常 出现焦虑症状的频率为21.6%,偶尔出现的占 42.7%。l2.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 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8662人,表 明健康者占10.4%,轻、中度心理障碍者占 69.18%,疾病状态的占20.42%。广东高校教师 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0岁。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 的表现(愈国良等,2001)l1.生理心理症状:抑郁:表现为情绪衰竭,精神 不振,兴趣索然,对工作和学生漠然。 焦虑:包 括持续忧虑和高度警觉;弥散、非特异性的焦虑;预 期焦虑。在焦虑和抑郁之间变动。l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学生之间的 关系。l3.职业行为问题: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疏远 学生,备课不认真,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情绪反应 过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受挫时拒绝领导和同事 的帮助和建议;对学生和家长期望降低;对教学 完全失去热情,厌恶、恐惧教学工作。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健康的 表现(愈国良等,2001)l4.职业倦怠:这一症状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 之间的显著的不平衡的感觉,主要特点是对服 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 ,出现易激惹、焦虑、悲伤、自尊心降低、疲 劳、过敏、紧张等心理症状。它有三个亚成份 :情绪衰竭;人格解体;降低个人成就 感。一 教师心理健康:不健康的 表现(叶龙华,2005)1.职业适应不良:心理压力大,角色冲突多,缺乏 教育荣誉感。 2.人际交往障碍:交际面狭窄,缺乏社会支持,过 于自负或自卑,交往技能缺乏,对交际重要性 认识不足。 3.人格缺陷:如抑郁、孤僻、多疑、焦虑。 4.职业倦怠:身心疲惫,工作毫无欢乐而言,觉得 心力交瘁,苦恼烦闷,被动应付,痛苦煎熬。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社会因素)l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各种社会转 型(经济转型、教育转型、管理体制转型、价 值体系转型)给教师心理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和震荡,产生心理困扰和迷惑。l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更新和充实自己提 出高要求。l3.文化思想急剧变迁对人们心理产生极大冲击 和震动。l4.社会对教师过强的期望。l5.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转型时期学生家长对教师要求提高的表现1.不仅关心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能力提高。 2.不仅关心孩子的品德发展,还关心孩子的人格完善。 3.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4.不仅强调孩子应适应社会,还关心孩子个人需要的满足和生 活的幸福。 5.不仅要求教师好的教学成绩,还要求教师有科学 的教育方 法和民主的教学态度。 6.不仅关心孩子的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