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各区试卷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专题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 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 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 亭。(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2分)(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 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 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 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 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C (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 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 感。(4分)看惯世事后的无奈、 淡漠。在美好的春光 中感到愉悦怡然。(各 2分)(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 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 析。(4分) 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 。(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 、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 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其它答 法,答合诗意即可)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 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 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 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 美 恶 矣鲁国有个丑陋的人,他的父亲出门看见商咄,回来以后 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儿子。”然而他儿子是极丑 陋的,商咄是极漂亮的,他却认为极漂亮的不如极丑陋的 ,这是被自己的偏爱所局限。所以,知道了漂亮可以被认 为是丑陋,丑陋可以被认为是漂亮,然后就能知道什么是 漂亮,什么是丑陋了。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释】罟(g)师:渔夫。诗中 借指船工。临圻(q):地名。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 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 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 分)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 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送别(离别 ) 杨柳明快 低沉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 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 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 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 ),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 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 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 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临高台 萧衍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 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 情来共相忆。临 高 台 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 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 何用解人忧? 注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 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 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B 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 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 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 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 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 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 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 的穿透力。A E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 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 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 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 ,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 “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 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 和无可奈何的情绪。(3分,意思对即 可)(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 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 度,具体说明。(3分)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 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 展现在读者面前。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 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 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3分,意 思对即可)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 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 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 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 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 径。 注: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 记得清楚。 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 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 雨霖铃中“ ”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 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 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 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上阕写“愁”,有对自然 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 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 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 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3)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 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 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 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 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 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行香子 苏轼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 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 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杉、 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 知府陈襄同去杭州郊游。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梅雪飘裙”,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B“处处消魂”,无论何处,伤心断魂 。C“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诗人 游览过的名胜。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诗人 欣赏过的美景。B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花开正浓,最是使人销魂 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 云”的表达效果。(3分)这是留在诗人记忆中的杭州美景 ,借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对友 人的思念之情。紧承前文的“何 人”“相忆”,别说那里的好友 了,就连美景也在思念自己;看 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 说说这首小词抒发了怎样一种情 感?(4分)本词抒发了对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 及对自己美景的热爱之情。本词既追 念了与友人“携手江村”共赏美景、 吟咏酬唱的欢乐情景,又抒写了“故 人不见”,即分别以后的相忆相思; 从而具体抒写出挚热的真情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 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 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 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 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D “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 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 含义。(3分)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 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 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 失意与悲凉心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 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 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 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 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