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知人论世赏析方法长 恨 歌白居易谁的“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揣测题意“长恨歌”即“歌长恨”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 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 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 、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 ,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 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口号。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认 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 但伤民病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 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 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 、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 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 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 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 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 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 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玄宗对杨贵 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 ,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 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 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 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 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 使得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单纯,并 最终敌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马 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 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 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 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杨 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 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赐 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的 爱情以悲剧收场。2、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 品很多,以“马嵬坡”、“长生殿”为题,写了不 少诗词,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 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 皇秋夜梧桐雨等。据记载,当年唐玄宗和杨 贵妃,七夕登长生殿,遥见牵牛、织女星,彼 此立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双双泪挂双腮。 基于这些事实,如白居易长恨歌等,都同 情李、杨爱情的不幸,哀艳动人。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 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 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 风过重峦下笑声。杜牧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棋海,风枝露业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姇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轼结 构 总 括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 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 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 和杨贵妃。 文章内容细分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 3、杨贵妃举家辉煌腾达; 4、马嵬御军兵变,贵妃被迫赐死; 5、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6、唐玄宗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7、唐玄宗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8、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9、杨贵妃托物寄词。1、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识过程;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分析: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用汉 武帝来点明李、杨之间的关系,起到提纲 挈领、统领全篇意旨的作用,为全诗定下 感情基调。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 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 万骑西南行。” 分析:1、2句形象地说明安禄山 发起叛乱,让唐王朝这座眩人眼目的 金字塔倾倒崩溃这一过程,渲染了悲 剧气氛。3、“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 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两人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 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 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 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 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 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 ”,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日子又到了春风桃李花盛开的季 节,转眼又是秋雨冰冷梧桐叶落 的时间。西宫南内长满了荒凉的 衰草,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枯萎 的落叶没人打扫。黄叶纷纷已把 台阶堆满。梧桐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植物意象,在先秦典故 里,梧桐与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后来发展成 人格的象征符号。梧桐是上好的琴材,故成 为与古琴相关的意象、典故,文人抚琴寄托心 声,故又把心声寄托于梧桐。悲秋的主题也常 常离不开梧桐,它还与爱情有关。梧桐具有高 尚的君子品格,故古人常在其上寄托精神、情 志,梧桐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唐诗宋词的梧桐意象 一点明季节、时令。 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 汲水。“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 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 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二寄寓高洁品行、孤高独立。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 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 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 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三渲染秋的萧瑟,寄寓哀伤之情。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 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 )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 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 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 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 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以梧桐表闺怨 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 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 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寄寓飘零之苦。梧桐雨除表怨情外 ,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 闪现。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 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 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者在叙述两人的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 也渗透进去,天地有时尽,此恨永不绝, 点明题旨,照应开头,给读者以联想、回味 的余地。人们不仅在爱情失意时会从中引起 共鸣,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间悲痛之事,也常 常会想起这两句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 之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 起。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 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 两种美好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空间,有“恨”而转入“期盼”,写得 极为婉转动人,感人至深。探讨主旨爱情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 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 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讽喻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 悟。” 双重主题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 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 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 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 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程千帆古诗今选) 探究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唐玄宗、 杨贵妃的坚贞爱情,你同意吗?你是如 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的?讽 喻 说 以意逆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写玄宗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 ,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 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长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 主人公。 长恨之直接原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结尾,写对绵绵长 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 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 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不但感 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讽 喻 说 知人论世: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璬入长安, 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 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 ”,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 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 ,“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 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 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 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 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讽 喻 说 知人论世: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陈玄礼等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讽 喻 说 知人论世: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腕雄主而喟叹呢?其主旨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看来是理所当然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 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 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 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 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 马嵬、苏轼荔枝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