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 章会垠 绪论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文学艺术四要素:作者 读者 图示: 作者 世界 作品 读者 图示的意义 评论者专注于艺术过程四阶段中的哪一阶段? 他是从作家的观点还是从读者的观点来讨论文学? 他论述的方式是描述性的或是规范性的? 他对艺术的 “ 宇宙 ” 抱有何种概念:他的 “ 宇宙 ”是否等于物,或人类社会,或者某种 “ 更高的世界 ” ? 对于他所专注的阶段中两个要素间之关系的性质,他的概念如何? 将审美效果与实用效果分开。 刘若愚的分类 1.“ 形而上学的理论 ” 2.“ 决定的理论 ” 3.“ 表现的理论 ” 4.“ 技巧的理论 ” 5.“ 审美的理论 ” 6.实用的理论 中国的文学理论各章的标题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四个阶段: 诗歌观念的演进与 功利批评 的形成; 诗歌本体的重构与 风格批评 的出现; 诗歌精神的升华与 美学批评 的崛起; 流派理论的拓展与诗学本体 的深化。 这就抓住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话语,从而厘清其主脉,使得这种主脉从繁杂的文献资料中凸显出来。 参考书目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贾文昭中国古代文论类编 钱中文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杨乃乔悖立与整合 参考书目 美的历程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陈良运 中国诗学批评史 第一编 先秦时期:萌芽和产生 特点: 合一 合一 。尤其音乐理论对于文学理论的影响。 儒家外部规律;道家内部规律 “ 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 ”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文学起源: 模仿自然说再现论 图腾巫术说表现论 “ 文 ” 的概念内涵之演变: “ 文 ” 的修饰性形式美文化博学、文章 汉字构造体系中的文学理论意义: 象形模仿;指事象征;会意再现 周易的抽象符号: “ 立象以尽意 ” 表现 原则: “ 言有物 ” 与 “ 言有序 ” 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诗经的美刺: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小雅 节南山 :“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 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读者 世界 观诗知政说读者 作品 诗、乐、舞三位一体 礼记 乐记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 “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 (当作“ 器 ” )从之。 ” 诗言志 尚书 尧典舜说 : “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 志 ”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左传记载的许多 “ 赋诗言志 ” 的故事,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 各言其志 ” ,皆为例证。因此所谓 “ 诗言志 ” 是指诗歌要表现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志, “ 心之所之 ” 政教领域,则为志向 诗言志 “ 诗言志 ” 说的实质,就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心灵领域中的道德与政治)的表现。 比较:模仿说: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的,而艺术又是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是 “ 影子的影子 ” (柏拉图)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以 “ 诗教 ” 为核心的文学观 第二节:孟子 “ 与民同乐 ” 的文学观及其 文学批评方法论 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孔子以 “ 诗教 ” 为核心的文学观 实质: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基础:仁学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 、孟子的 “ 仁政 ” 与 “ 民本 ” 思想为古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 (论语 八佾 ) 人与自然的感发及山水比德: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论语 雍也 ) 孔子 “ 诗教 ” 观的内涵: 治外交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 子日 :绘事后素。曰 : 礼后乎 ? 子曰 : 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已矣 ! ” 论语 子路 :“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清代劳孝舆在春秋诗话中说 : “ 自朝会聘宴以至事物细微,皆引诗以证其得失焉。大而公卿大夫以至舆台贱卒,所有论说皆引诗以畅厥旨焉。余尝伏而读之,愈益知诗为当时家弦户诵之书。 ” 孔子 “ 诗教 ” 观的内涵 论语 为政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邢昺论语注疏说 :“ 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 思无邪与仁爱思想:孔子肯定诗经中表现的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和下层官吏牢骚不满,这是和 “ 仁 ”的思想相联系的。 思无邪与中和之美:从审美方面看, “ 思无邪 ” 是提倡一种 “ 中和 ” 之美。 关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论语 八佾 )这就是一种 “ 中和 ” 之美。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 朱熹诗集传 :“ 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 。 “ 诗教 ” 观的内涵 论语 阳货 :“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兴:审美作用。朱熹: “ 感发意志 ” 。由审美作用而 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孔安国: “ 引譬连类 ” 。 观:认识作用;郑玄: “ 观风俗之盛衰 ” ,朱熹: “ 考见得失 ” 。孔子: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针对当时盛行的 “ 赋诗言志 ” ,也可以观人之志。 群:教育作用;孔安国 :“ 群居相切磋。 ” 朱熹 : “ 和而不流。 ” 孔子: 以 “ 仁者爱人 ” 与 “ 泛爱众 ” 为基础的群, 论语 卫灵公: “ 子曰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兴观群怨 怨:抒情(宣泄)作用。孔安国 :“ 怨刺上政。 ” 黄宗羲汪扶晨诗序 :“ 怨亦不必专指上政。 ” 孔子 :与 “ 仁 ” 相联系,肯定诗歌对 “ 不仁 ” 的现象加以揭发 与批判。 博物学作用。 “ 兴观群怨 ” 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诗教 ” 观的内涵 论语 卫灵公: “ 子曰 :辞达而已矣。 ” 论语 雍也 :“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左传载孔子谓: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 “ 诗教 ” 观的内涵 论语 卫灵公 :“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又论语 阳货 :“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 郑声 ” 实际是指当时的 “ 新乐 ” ,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淫,过也,不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则。 雅乐与郑声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 “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 子夏对曰: “ 今夫古乐, 和正以广。君子于是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 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 文侯曰: “ 敢问何如? ” 子夏对曰: “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 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 礼记 乐记 第二节:孟子 “ 与民同乐 ” 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 (前 372前 289) 文学思想 : 文艺价值论: “ 与民同乐 ” 批评方法论 : “ 以意逆志 ” 与 “ 知人论世 ” 作家修养论:知言养气 “ 与民同乐 ” :文艺价值论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 “ 贤者亦乐此乎? ” 孟子对曰: “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同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音优)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 孟子 梁惠王上 文艺价值论: “ 与民同乐 ” 梁惠王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从 “ 与民同乐 ” 角度出发,孟子在对待古乐与新乐的态度上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孟子认为古乐之所以要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 “ 与民同乐 ” ,只要能 “ 与民同乐 ” ,则今乐亦何妨 ? 故梁惠王篇说 :“ 今之乐由 (犹 )古之乐也。 ” 批评方法论:以意逆志 万章上: “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不同理解 : 书章句集注 :“ 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 ” 朝诗选定论缘起: “ 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 ” 批评方法论:知人论世 如何正确地做到 “ 以意逆志 ” ? 孟子认为必须要能“ 知人论世 ” 。 万章下篇: “ 颂其诗,读其书,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