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任何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都可分解成由几个简 单的环节组成,称为典型环节。 (1) 比例环节 又称放大环节。运算关系:传递函数为:(2)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的输出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稳态 值,故称为惯性环节,又称非周期环节。其传递函数为:微分方程(3) 积分环节: 符合积分运算关系的环节称为积分环节 。传递函数为:微分方程:(4) 微分环节:符合微分运算关系的环节称为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微分方程:(5) 二阶环节传递函数为:(6) 延迟环节:具有纯时间延迟传递关系的环节称为延迟环节。延迟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又称为振荡环节。微分方程运算关系:计算电气网络传递函数的简便方法复阻抗法C CsLsL jL jL L LR RR RR R复阻抗复阻抗交流阻抗交流阻抗元件元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2-3 系统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 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2.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3. 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4. 信号流图的绘制5. 梅森增益公式6.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1. 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系统结构图(方块图,方框图):是由许多对信号 进行单向运算的方框和一些信号流向线组成。将系统中所有的环节用方框来表示,按照系统中各 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各方框连接起来构成的;方框的一端为相应环节的输入信号,另一端为输出 信号,用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并在方框内标明相 应环节的传递函数。表明了系统的组成、信号的传递方向; 表示出了系统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可揭示、评价各环节对系统的影响; 易构成整个系统,并简化写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直观、方便(图解法)。系统结构图包含四个基本单元: (1)信号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表示信号 流 向,直线旁标记表示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图(a) u(t), U(s)(a)(2)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u(t), U(s)u(t), U(s)(b)(3)比较点:表示对二个以上信号进行加加、减运算(c)(4)方框(或环节):方框表示对信号进行的数学变换 ,方框中写入元件的传递函数。如何绘制结构图: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出系统各元件的微分方程 或传递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表示。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框 连接起来。注意:结构图中方框与实际系统元件并非绝对一一对 应,有时一个实际元件可以用一个方框或几个方框表 示,而一个方框也可以代表几个元件或一个子系统, 或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例211 试绘制图2-24无源网络的结构图。R1uiuoR2Cii2i1图2-24 RC无源网络解 :设电路中各变量如图中所示, 应用复阻抗概念,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写出以下方程: (a)(b)(c)(d )-1/R1Ui(s)Uo(s)I1(s)R1I1(s)(a)(b)R1I2(s)I1(s)Cs(c)I1(s)I2(s)I(s) R2I(s)Uo(s)(d )Uo(s)-1/R1Ui(s )I1(s)R1I1(s)R1I2(s) CsR2Uo(s)I1(s)(e)-1/R1Ui(s)Uo(s)I1(s)R1I1(s)(a)R2I(s)Uo(s)(b)R1I2(s)I1(s)Cs(c)I1(s)I2(s)I(s) (d )方框图的基本连接,只有串联、并联、反馈连接三种 。2.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方框图变换所遵循的原则 :等效变换前后应保证: 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乘积保持不变; 回路中传递函数乘积保持不变。即:结构图经变换后,虽然结构图发生了变化,但输入输出关系不能变。结构图简化的一般方法是: 移动引出点或比较点,交换比较点; 进行方框运算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 。 方块图表示的三种常见形式由(a)可知:(1)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图2-29 方框串联连接及其简化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首尾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出 ,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由上两式消去U(s),可得(2-71)式中,是串联联方框的等效传递传递 函数. J 如图所示,n个传递函数依次串联的等效传递函数 ,等于n个传递函数的乘积。J 两个方框串联连接的等效方框,等于各个方框传 递函数之乘积。 (2) 并联方框的简化(等效)并联连接: 两个或多个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而 以各方框输出的代数和作为总输出。图2-30 方框并联连接及其简化由图(a)可知,由上述三式消去C1(s)和C2(s),得(2-72)(2-72)可用图图(b)的方框表示。式中,是并联联方框的等效传递传递 函数,J 两个方框并联连接的等效方框,等于各个方框传递 函数的代数和。 J 这个结论可推广到n个并联连接的方框情况。图2-31 方框的反馈连接及其简化(3) 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 反馈连接: 一个方框的输出,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作用于前一个方框的输入端。 由图可知, 消去E(s)和B(s),得:则有: (2-73)式中,(2-74)称为闭环传递函数,是方框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 式中负号对应正反馈连接,正号对应负反馈连接,式(2- 73)可用图2-31(b)的方框表示。(4) 比较点和引出点的移动注意:(a) 在移动前后必须保持信号的等效性;(b) 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一般不宜交换其位置;(c) “-”号可以在信号线上越过方框移动,但不能 越过比较点和引出点。. 比较点前移 比较点前移,比较环节除以被越过环节的传递函 数。比较点的移动法则:比较点移动后应保持原输出信号不变。G(s)R(s )C1(s )C(s) Q(s)(a) 原始结构图G(s)R(s )C(s ) Q(s )(b) 等效结构图G(s)R(s )C1(s )C(s) Q(s)G(s)R(s )C(s ) Q(s )(a) 原始结构图(b) 等效结构图证明: 移动前的结构图中,信号关系为:移动后,信号关系为: 比较点后移比较点后移时,比较环节乘以被越过环节的传递函 数。 G(s) Q(s)C(s)R(s)(a) 原始结构图G(s)G(s)R(s)Q(s)C(s)(b) 等效结构图证明:移动前的结构图中,信号关系为: 移动动后,信号关系为为: 比较点互移 两相邻比较点之间的换位移动,无需作其它变换。 移动前,总输出信号 : 移动后,总输出信号: 引出点的移动法则:比较点移动后应保持引出点引 出线上的信号不变。 引出点前移引出点由传递函数为G(s)的方块之后移至该方块之前 ,如下图所示,需要在引出点引出线上加一个传递函数 为G(s)的方块。G(s)R(s)C(s)C(s)(a) 原始结构图G(s)R(s)C(s)C(s)G(s)(b) 等效结构图移动后的支路上的信号为: . 引出点后移 (a) 原始结构图(b) 等效结构图移动动后的支路上的信号为为: . 相邻引出点之间的移动若干个引出点相邻,引出点之间相互交换位置,完 全不会改变引出信号的性质。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a) 三种典型结构可直接用公式;(b) 相邻比较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c) 相邻引出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注意事项:(a)不是典型结构不可直接用公式;(b)引出点比较点相邻,不可互换位置。方块图简化的目的:求出指定输出与输入间的总的传 递函数。步骤:(a) 首先确定输入量、输出量;不一定是控制输 入和系统输出,由传递函数决定;(b) 利用等效变换法则,把几个回路公用部分分开 ,逐步变成三种基本连接方式;(c) 根据三种基本连接方式的等效传递函数,逐 步写出总的传递函数。例2-14 简化图2-32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G1G2G3G4H3H2H1解: (1) 将G3与G4两方框之间的引出点后移到G4方框的 输出端(注意:不宜前移)G1G2G3G4H3H2H11/G4G1G2G3G4H3H2H11/G4(2) 将G3,G4和H3组成的内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 函数为:G1G2G34H1H2 /G4(3) 再将G2, G34, H2/G4组成的内反馈回路简化,其等 效传递函数为:G1G2G34H1H2 /G4G1G23H1(4) 最后,将G1, G23和H1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1G23H1R(s)C(s)例2-15 简化图2-34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解: (1) 按引出点后移规则将G2(s)之前的引出点后移R(s)H1(s)G2(s)G1(s)C(s)R(s)H1(s)G2(s)G1(s)C(s)1/G2(s)(2) 按比较点前移规则将G1(s)后的比较点前移R(s)H1(s)G2(s)G1(s)C(s)1/G2(s)R(s)H1(s)G2(s)G1(s)C(s)1/G2(s)1/G1(s)(3) 按并联等效规则进一步简化R(s)H1(s)G2(s)G1(s)C(s)1/G2(s)1/G1(s)R(s) G2(s)G1(s)C(s)(4) 按反馈等效规则便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R(s)G2(s)G1(s)C(s)作业:P67 2-17 (d) (e) (f)2-18 (a)例 简化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G1G2G3H1R(s)C(s)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