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与老子思想比较异同l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 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 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 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 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 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 “自然主义”。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 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 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 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 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 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 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 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 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 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人生态度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 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 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 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 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 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 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 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 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 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 、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 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 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 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 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要求人们在社会 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 。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他洞悉社会发 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 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 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 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 会发展的责任。二 战争观念l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 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贤哲们虽然讨厌 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 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 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 。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 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 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 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 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 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 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 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 礼。反对“不教而战”, 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 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 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 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 要是来自于对“义”的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勇 ,既可能受制于求“利”的驱动,还可能受制于人为的 煽动。勇敢有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勇敢必须以道义 为基础。而孔子所谓“义”,一方面是指仁义,另一方 面是指礼义,只有懂得“义”,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 还会“死而无怨”。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同。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 。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互相 依存的。并且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如“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这种自发的朴素的 辩证思想,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应用在军事上, 产生了一系列军事辩证思维方法。老子根据“反者,道 之动”的辩证原理。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反命题。老子 还以“水”来比喻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老子说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短兵相 接。这与孙子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 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求从战略 上取胜。总之,通过粗略比较,孔子和老子在战争 观上有着相同的观点,两人都反对暴力, 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 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强调仁义为本、教 民而战的思想;老子则提出“慈故能勇”、 “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等军事辩证思 维命题以及“善胜敌者,不与”、“以奇用 兵”等战略战术思想,给历代军事思想以 深刻的影响。三 教育思想l(一)教学内容l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和六经。礼、乐、射 、御、书、数,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 ,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教学内容的核 心是“礼”。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儒家 三纲五常礼仪宗法秩序的教育。l老子中没有教育内容的明确反映,但老子提 出了“绝学”。也就是说,道家的“绝圣弃智”、“绝 学无忧”并非完全不要教育或反教育,只是不要儒 家那种旨在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 育,强调另一种教育 大自然的教育或“不言 之教”。(二)教学方法 孔子根据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 炼出颇具特色的方法论,其中最具 特色的是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而 老子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不言之 教”。他认为在教学中老师过于依赖 于语言、文字。老子的“不言之教”渗 透着自然主义的思想,是老子教育 活动的理想境界。(三)学习方法 孔子主张学习首先要通过闻见问。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 物,还有阅读书籍,即“博学于文”。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 进行记忆,要“见而识之”。 其次,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 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最后孔子主张学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必须在实践中 运用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老子学习方法则与孔子大相径庭。首先,老子认为人的认识先 应清静无为为前提,破除一切杂染。其次,老子否定了感性知 识、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老子提醒人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应在 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向内心深求,直觉和内心体验才是人们 获知的途径。最后,老子认为学习求知要辩证、变化、求新和 不落窠臼。孔子的学习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因此学习过程 向社会呈开放状;而老子的学习是自“守”的,它可以是封闭于自 身,体现了非社会性,这也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四 和谐思想l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人 ”的和谐是孔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修身自 省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克己复礼,用“仁”构建人际 和谐;为政以德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知命畏天, 人与自然的和谐。 l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道”。“道”既非物质 性实体,也非精神性实体,在对立的两极不具有任何 明晰性标志,而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在人生的修身立命上,老子以追求“自然”,“和谐” 为最高价值;在人际和谐上,老子主张“天道无亲”, 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社会事务而 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l孔子和老子在实现普遍和谐的路径上虽然都提出了独 特的见解,并且殊途同归,但毕竟在思维方式和理论 的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当然孔子与老子在生死观、义利观、女性观和音乐观等很多方 面都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哲学思想不同所决定的。孔、 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构筑、维护着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 会的解体,儒道政治含意的一面成为反动,但其推崇的道德理 想作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被后人反 思、认识。确实,虽然儒、道都曾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的思 想,但影响中国社会的还是孔、老思想中的道德内涵。在当代 中国,儒道思想的道德内涵愈益彰显,但这种道德内涵不同于 古代是由社会光扬,而表现为个体回归内心自我约束,成功者 从孔、老中寻求放松,失败者从孔、老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 孔、老都是当时社会斗争中的失意者,他们的思想更多是失意 者的思想。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儒道思想更易成为人 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灵解放的通道。 儒道思想在历史上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在被否定的年代也仍 然影响过中国人,可以肯定地说,儒道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 人。而孔子、老子这两位思想鼻祖则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光芒 显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