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复习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历程1800年中国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大国 )1900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东 方弱国)2000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比较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经济政治人本身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 臣民 公民 一、近代化(现代化)含义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化 的历史进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转化的过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社会从传 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工 业化为中心,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以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的一场革 命,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意 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化的一个历史观念。封建化在古代史上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曾经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进步的代名 词,其标志性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 无比的优越性取代奴隶制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从封建化 与近代化的对比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 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有: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的变化以及自由、平等 、博爱等观念的产生。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概括为:民主化和工业化。贯穿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 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 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 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 (1)经济领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地主阶级洋务派坚持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 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 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企业。(2) 政治领域 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 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 思想文化领域:固步自封向西方学习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 军事领域创办近代海军。(5) 起步阶段的特征: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经济领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上议 事日程;历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 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 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 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 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 末“新政”。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 。(2)政治领域(民主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 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 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 的一次重要尝试。 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中下层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 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无产阶级的救国主张(方案):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后期)主张:从以西方“ 美法为师”到以“俄国为师”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中共成立后:制定党纲和革命纲领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走 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 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 争;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 动,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 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 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 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 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 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 动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 革提供了科学理论。(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 制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 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 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 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 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中坚力量:资产阶级,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 的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领域: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 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 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 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经历了发展之后逐渐萎缩 ,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兴起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与四大家族官僚 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并指导中国革命 政治:民主与独裁的较量曲折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 的历史环境下艰难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 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近代化 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 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 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内忧外患面前,第一次现代化取得 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 段。1、建党初期探索起步:理论上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形成分步走的战略。实践上以工人运动为中心,领导城市第一次工人运动。教训与认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2、大革命时期革命道路酝酿中探索成就:(1)联合各革命阶级,形成革命统一战线。(2)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工农运动,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 革命走向高潮,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统治。探索教训:国民党背叛和中共右倾机会主义而失败未懂得 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并重的道理。3、十年对峙时期革命道路初步形成探索成果: (1)革命道路上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城市武装起义 受挫后,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取 得重大成果 “工农武装割据”,包围国民党反动派。 (2)正确处理好了党内路线分歧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之间的 关系,推动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中共自身开始走向成熟。挫折: 王明等人受共产国际影响,仍坚持城市中心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革命严重挫折,红军长征。转折:遵义会议扭转危局,长征胜利。过程:井冈星火瑞金红色政权革命战略重心转到陕北4、抗战时期革命道路发展探索成果: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民族革命走向胜利。(2)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正确策略原则,中共走 向成熟,形成毛泽东思想体系。(3)革命道路上:由“工农武装割据”到抗日根据地农村包围日寇(反帝斗争),夺取抗战胜利。(4)重心:延安(陕甘宁边区)5、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道路完善与终结(1)领导人民反对内战,坚持人民战争,农村解放区巩固和发 展结果:三年内战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新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农村道路取得 胜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革命转变重大问题,开始对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工 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4、新中国的现代化“腾飞阶段”(1949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探索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 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七届二中全会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实现国家工业化;1953年,提出现代化的蓝图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 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优 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 源建设比较突出。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 破坏。“文革”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 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 大破坏。 第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3)政治领域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 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2002年江泽民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