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试题型时间:2014年6月8日一、单选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先进的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 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 作关系 3、上层建筑是指: (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哲学基本问题是: ( )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的本质问题二、多选 1、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 它所适应的 A人类文明程度 B社会阶级利益 C. 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D 社会经济制度性质BD 2、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 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 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ABD 3、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力要素的有 A工厂的技术员 B正在使用的车床 C未开垦的处女地 D胜利油田的地下石油ABD 4、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 性的思想的有 A.“物生有两” 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偶” D“和实生物” E“过犹不及”ABC 5、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 ,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礼之用,和为贵。” D“一分为二” E“动非自外”ABC 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A.局部性部分质变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结构形式的变化CD 新事物的胜利道路是曲折的,是因为 A.旧事物在开始时力量比较强大 B旧事 物总要同新事物进行斗争 C新事物本身有弱点、缺点或错误 D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 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E新事物的力量由弱小到强大是一个发展 过程ABCDE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 C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 关系 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CD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 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ABE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A.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D.预付资本量的多少ABCD原理能力测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 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 (2)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 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 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 产力。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 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 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 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 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 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 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 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 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 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 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 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 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 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 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 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 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 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原理应用测试 应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 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综合能力测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试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这一论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因为:人民 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 。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反映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 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 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 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 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 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 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 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 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 ,错在何处?(2)材料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 料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答案要点:(1)材料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 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 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 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 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 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 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 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 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 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物质统一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