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攻讦/拮据 忖度/度德量力 姹紫嫣红/叱咤风云B鳜鱼/矍铄 横行/专横跋扈 金瓯无缺/呕心沥血C契约/惬意 肖像/不肖子孙 泾渭分明/不胫而走D附和/凫水 勾当/勾心斗角 语无伦次/满腹经纶解析:A .ji du ch/zh B.gu/ju hng/hng u/u C.q/qi xio jng/jng D.f/f gu/gu ln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装潢 制高点 牙牙学语 新浴者必振衣B笼络 增值税 失口否认 万变不离其宗C幌子 编者按 掎角之势 有志者事竞成D花哨 座标系 指手画脚 惶惶不可终日失矢 竞竟 座坐 答案:A矢口否认: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矢”:解释为发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千年的风雨剥蚀,沧州铁狮子锈损严重。美国 的两位文物保护专家专程赶来, 为抢救这座栉风沐雨的 铁狮子出谋划策。B、“两岸之道唯和与合”,汪老穷一生心力归纳出来的对 两岸关系思考的心血结晶,对于那些心怀人民福祉的政治 人物而言,或许是他们的暮鼓晨钟,提醒他们的思考方向 。C、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 ,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 的端倪。D、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 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0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 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B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警觉醒悟的言语。 A栉风沐雨:一般用于人,形容人在外奔波,不避风雨 ,历尽艰辛。 C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应用”不以为意” D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 快。 答案:B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 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 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B、央行日前宣布大幅降息,让很多投资者感慨如今 的理财真是愈来愈难:无论是信贷类理财产品还是债券 类产品,目前都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 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 强的标志。D、借口10月份汽油再次涨价,一些行业出现了经营 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变相提价等现象,扰乱了正常 的市场秩序,导致一些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 价格上涨过快。A“完善”不能与“效率”搭配,可改为“有利于完善 住房公积金制度和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面临”缺少宾语,改为“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 的困境” C“与否”是两面,“富强”只涉及到一面) 答案:D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了大众汽车杯 感动中国2010年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开始在全国范 围内征集“感动中国”候选人。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 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 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 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 天然之美。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 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A书名号改为引号 B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C引号里的句号移到后引号外) 答案:D6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 理者也”的记载。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C中国哲人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D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的认识。该项说明“伦”“理”二字很早就合用了,不是“敬畏伦理” 的表现。 答案:A7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A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 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 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 会的不和谐因素。D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 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A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 畏心理”的原因。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 历史的产物。)答案:A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 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B敬畏感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 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 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D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不仅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 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 诉求。(原句陈述对象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 敬畏”,而不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答案:D9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 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3分)答: 它们的角度不一样。(1分) 第二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1分) 第五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 ( 1分)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j )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 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 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 ,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 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 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 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 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 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 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 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 拒的。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 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 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 )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 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译文: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 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 。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 ,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 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 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 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 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 。(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 。”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 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 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 处高明之地者然之,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译文: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 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 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 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 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 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 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 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 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 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 者乎!非所逆睹已。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得到并且采取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 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得到并且采取我的主张, 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 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 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 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评分标准:“奚自”宾语前置1 分,“自乎”的“乎”1分,大意1分)(3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 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评分标准:“于”1分,“微”1分, 大意1分)(3分)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 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拔”,“尤”,“材”的使动 用法各1分,通顺流畅1分)(4分)【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元)乔吉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 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 瓦,何处也繁华? 注福王:赵与芮,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理宗赵昀的 同母弟。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荒甃(zhu): 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 要分析说明。(4分) (2)此曲胜在写景,诗人想通过这些景物抒发怎样的思 想情感?联系曲的内容作答。(4分)注释 蒺藜:草名,野生,果皮有刺。 罗绮:丝织品, 此指丝绸衣服。 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后用以指富贵豪 门。 铺锦池:指铺满锦锈的池苑。荒甃:断井颓垣。甃,井壁。 流杯亭:相传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福王赵与芮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理宗赵昀的同母弟,嗣荣王 (其父赵希卢);其子赵樭又断理宗皇帝位,即宽宗。赵与芮封 福王,府第在绍兴府山阴县。据万历会稽县志载:“宋福王 府在东府坊,宋嘉定十七年理宗即位,以同母弟与芮奉荣王祀, 开府山有蕺山之南。府东大池,其台沼也。”以与芮地位显贵, 不难想见当日府第的豪华。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宋降元, 伯颜占领临安,与芮降封平原郡公,成了没落的贵族。他的王府 破败过程虽不见记载,但据绍兴宋六陵在元初的遭遇,特别是理 宗颅竟被盗墓者用作酒器的事实,便可推想。至乔吉游览,时又 隔数十年,王府已成为一片荆棘瓦砾,令人生出无限感慨。感叹 兴亡盛衰之无常,正是这支小令的主旨。 (赏析)这首小令突出特点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 眼前所见之景与作者的想象、联想紧密融合在一起,“笙 歌”“罗绮”画就昔日昌盛,“菜花”“谎”“破瓦”织成一副破 败图画,对比之中抒发衰兴亡无常的想法。 译文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