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 世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一、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二、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衰退 三、世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四、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一、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英国中部在煤铁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了煤 铁采掘及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 统工业部门,工业布局集中于煤铁产地 及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先后形成了伯 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设菲尔德、 纽卡斯尔、加的夫、伦敦等老工业基地 。 一、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鲁尔区利用其煤炭、内外交通及地理位置 等区域优势,以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 用为基础,建立了以煤炭、钢铁、重型 机械、基础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结构 体系。形成了以埃森、杜伊斯堡、多特 蒙德、奥本豪森、莱茵豪森为主的鲁尔 工业基地布局体系。 鲁尔区的 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见图)离铁矿区较近:法国东北部铁矿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见图)广阔的市场:德国、西欧附:鲁尔区的区位图一、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美国东北部美国东北部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从本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对苏必利尔湖区的 铁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并利用阿巴拉契亚山 地的煤炭及五大湖的水运条件,形成了以匹兹 堡为核心,包括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 巴尔的摩、费城在内的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基 地。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发展历史说明任何工业基地的形成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区域优势区域优势的强弱制约着区域工业生产要素的聚集 程度及工业基地的发展规模。区域优势直接决定了工业基地的劳动生产率、生 产成本、产品市场价格及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低, 进而决定了工业生产的生产利润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区域优势的构成状况决定了工业基地的结构类 型及功能特点,区域优势的转变必然导致工业基地结 构与功能的变化。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衰退 (一)衰退的事实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 (三)衰退的机制分析 (一)衰退的事实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德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相继出现 了发展迟滞,增长乏力等老工业基地严 重衰退的问题,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是 世界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 共性问题。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鲁尔工业基地开始步入 艰难的发展困境,集中表现为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增 长乏力,失业率高涨。年原西德 全国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增长。而鲁尔工业 增长仅为,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煤炭工业, 年,鲁尔工业基地关闭了的 矿井,年比年煤炭产量减少了 ,企业大量倒闭,人才、资金大量外流,环境 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投资环境日益恶化,经济效益锐 减,鲁尔工业基地在原西德经济发展的地位明显下降 。 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进入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 度明显落后于西南部及南部的“阳光地带”。 匹兹堡地区钢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由 年代的,下降到年代的 。波士顿地区的纺织工业企业倒闭 或迁往其它地区。底特律汽车工业受到日本汽 车工业的强烈冲击,出现较高的失业率。作为 老工业基地,人口、产业、企业的高度密集带 来严重的“城市病”,使老工业基地的生产成 本过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英国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走向衰退。煤炭 开采业的衰退程度最高。从年代到现在纽卡 斯尔地区关闭了的煤矿。威尔士地区 煤矿就业人数由年的万减少到 八十年代的万人。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 国的钢铁工业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设 菲尔德、斯肯索普等老钢铁工业基地的产量本世 纪七十年代比五十年代下降了。 (二)老工业基地衰退的主要原因 1、 区域优势的转变 (1)老工业基地生产要素的变化 (2)老工业基地的集聚负效应 2、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3、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 4、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5、产业布局畸形发展 (三)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机制分析 区域优势转变与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任何类型的工业基地都是在特定的区域优势的基 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区域优势的转变而发 生变化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老工业基地出 现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工业布局过于密集、劳动 力价格高、生产成本增高等问题表明老工业基地发展 所依赖的区域优势对工业生产发展的支持度明显下降 ,区域优势的弱化使老工业基地地区生产优势及产品 生产成本优势丧失,从而带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 降及产品生产市场优势的丧失。最终导致老工业基地 生产萎缩,经济增长迟滞。 (三)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机制分析 产业结构有序演变规律与老工业基地的 衰退 任何产业部门都经历着形成、发展、成熟 、衰退的变化过程。 地区工业化变化过程 实际上是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部门不断更替及 工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 随着主导产业部门的衰退,受波及效应作用 ,与主导产业部门前、后向联系的产业部门 也随之衰退,使工业基地陷入衰退的困境。 三、世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一)改造的思路和途径 (二)西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鲁尔 区的改造与振兴(一)改造的思路和途径1、重新认识老工业基地的现实优势,确立新的主导产业部 门。 2、拓展产业领域,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老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的弹性。 3、加强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生产的 现代化 4、大幅度压缩地区比较优势完全丧失、增长潜力枯竭的传 统工业部门。 5、逐步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控制老工业城市的发展规模, 引导新建企业和老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在不 发达地区开拓新的工业中心,逐步改变老工业基地工业 布局过于密集的状况。 6、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7、制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关政策 (二)案例鲁尔区的改造与振兴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 部的北莱茵威斯特 法伦省,面积达4432 平方公里,人口为 538万,著名的莱茵 河及其支流横穿该区 。长期以煤炭开采和 钢铁重工业的形象闻 名于世 ,是一个深 受经济全球化发展之 影响、同时根置于西 方普遍的传统工业之 衰退历史和空间转型 的典型区域 。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世界性钢 铁过剩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衰落的原因见图综合整治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企业规模结构向小型化发展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 鲁尔区煤矿的综合整治整治前的发电厂整治后的发电厂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 德国及鲁尔区逆工业化过程 年份 1957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A 153 133 101 69 46 39 33 27 19 12*B 123.2 115.5 110.9 91.1 75.9 69.2 64.0 54.6 41.6 25.9A表示德国煤矿的个数B表示德国鲁尔区的煤炭产量(百万吨)*在德国12个煤矿中鲁尔区的煤矿只剩下7个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起源与发展流程图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博物馆模式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区域性一体化模式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四、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自世纪初。当时沙俄、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在东北地区搞了一些工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 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搞了一些工业(其中 军事工业占了很 大成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年以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就具有与江浙沿海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与采掘工 业。自建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工业的许多“第一”都源自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第一汽车厂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现在遍布于 全国汽车工业企业。这里也是我国机电工业的主要基地,以沈阳、 哈尔滨为中心的机床、电机生产企业为我国工业企业提供了许多重 大成套装备。抚顺、阜新、大庆等是我国能源、矿产的重要基地。 东北地区还有国内高水平的军事工业。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 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优势 东北地区资源相对丰富。 优质廉价劳力和水平较高的科教事业 东北地区重工业体系相对完整,配套能 力强。 东北地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 北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原煤储量占 ,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都居 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 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总和的一半。就人力资源而言,东北地区具有水平很 高的大量产业工人、技术人才,但劳动力的成 本却较低,可谓“物美价廉”。正因为技术人才 成本低廉,东北地区发展起了若干大型软件企 业。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全国平均 水平高出近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有高等院 校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 ,每万人在校的高等院校学生比全国平均水 平高。东北地区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多个(包括中国科学院的具有国内最高 水平的研究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 人员万人,占全国的。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 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 造、造船、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 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 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沈阳、长春、哈尔 滨分别形成了机床、成套设备、汽车、 电机的产业积聚优势。 铁路营业里程 占全国的 ,铁路的密度是 全国平均密度的 倍,大连港 和营口港的货物吞 吐量占全国沿海主 要港口吞吐能力的 。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分工深化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与社会稳定 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历史欠帐与可持续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途径 从单纯技术改造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从产出增长为中心向就业增长为中心转变 从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向集群竞争优势转变 从只重视产业振兴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 从国有存量改革向扩大非国有经济增量转变 政府主导型改造向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 从依赖中央财政向建立共同基金方式转变 从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经济向开放前沿转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