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的 報告|吳沙把開拓隊組成軍隊式的集團,以漳州系移民 為主力,配上泉州系和客家系,在一七九六年(嘉 慶元年) 農歷九月十六日,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 民一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善番語者二十三人 ,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 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於是,原住民才 看清了吳沙的侵略的意圖。原住民立即由觀望態 度轉為大舉襲擊。吳沙雖也動員千餘人隊員應戰 ,吳沙之弟吳立也在一次拚殺中戰死。此時的滿 清政府也當作沒這回事,或則當時滿清官員的想 法是一邊是番、另一邊是敵民,所以沒有協助吳 沙出兵。但因受不了原住民的猛攻,只好一時後 退。暫退三貂社。 嘉慶二年,原住民流行天花,不少人病死。原住 民受到很大的災害。吳沙懂一些藥方,乃主動醫 治病苦中的原住民。因此出現轉機,他乃再回復 到和原住民的友善共存的關係。吳沙趁此機會, 為了盡量避免再惹起和原住民的摩擦,於是,禁 止漢人隊員私墾,而採取集體的土地開拓。吳沙 將墾民組織成隊,十數人為一結、圍則數十結為 一圍等形式,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在 不到一年的時間,墾地幾十里,接連開發了二圍 、三圍。 吳沙 開發 宜蘭 平原|宜蘭的古名有蛤仔難、蛤仔蘭、甲子 難、甲子蘭、噶瑪蘭(Kavalan) (Camalan)等等。蘭陽平原早先是噶瑪蘭人的居住 地,他們自稱為Kavalan其意即是平原之人 (Kuvarawan)的噶瑪蘭人。 至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年(嘉慶年代),台灣的 西部平原大致被開拓完,隨後就向台灣東部海岸 及中央山岳地帶邁進。 當時台灣東部乃未劃入大 清帝國版圖之內,被稱為後山。其中先被著 手開拓的是蛤仔難(今之宜蘭地方)。 位於台灣東北的蛤仔難,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 ,中間有蘭陽溪分界南北,沃野三百餘里,可闢 良田萬頃。乃是當時居住北部的漢人所垂涎之地 。並且,此地開拓的情況和經過,比其他地方較 為特別,就是從始至終都由有組織性的大集團所 進行,而以漳州系移民為主角,泉州系和客家系 為配角,再以原住民為對手,這四個不同的系統 參雜錯綜,有時互相爭鬥,有時乃協調而共同進 行開拓事業。|最先想打進蛤仔難的漢人,即是漳州人林 漢生,他早在一七六八年(乾隆三三年), 就率領佃丁企圖移殖此地,但是隨即被原 住民所殺。 其次是吳沙亦想開發蛤仔難,吳沙 漳浦 縣人。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生于福建 省漳浦縣。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 渡海來台,當時他已四十三歲,先居淡水 ,再遷居雞籠與蛤仔難的原住民從事番產 交易歷經多年,他將草藥、布匹、鹽、糖 、刀等貨物賣給番社,又從番社換回如鳥 獸、木材等山產,他的交易有信用深得蛤 仔難人的信任,又娶原住民婦,並獲得番 目的頭銜及地位。如此精通該地方的地理 狀況和原住民的內情,而且,在彼地亦有 根多交易上的對手,所以他常想要結合漢 人同伙,移殖蛤仔難。| 吳沙墓|吳沙初步的嘗試,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開 始籌劃,召集了居住於淡水的漢人同伴,先到 蛤仔難交界的三貂社為基地,三貂社與蛤仔難(宜 蘭)僅一山之隔。有計畫地開墾首重人力,為集結 人力,吳沙先在貢寮一帶試行開墾,就地興建房 宅,使投靠者先有田耕,有房住。開始修築道路 和橋樑,而來做為進入蛤仔難的準備工作。開發 需要龐大的資金,以保証開拓者衣、食、住等生 活及農具、種子、運輸等生產之品無缺。吳沙又 得淡水富戶柯有成、何繢、趙隆盛等鼎力襄助。 前來投靠者發給一斗米、一把斧頭,使入山砍柴 抽藤。解決臨時生活費用。投靠吳沙的移民多達 一千餘人,其中漳州人占九十%。此時,該地區的 原住民,對他們的作為並不表示任何的懷疑,所 以,竟使吳沙對移殖蛤仔難這件事愈有信心。時 逢林爽文起義事件平靜之後,淡水同知徐夢麟 ,以維持蛤仔難的地方治安並擴充滿清版圖於此 地為交換條件,特授吳沙該地的開拓權,在另一 方面,吳沙又受到淡水的殷戶柯有成何繢趙 隆盛等的資糧援助。於是,他即斷定時機到來, 即開始召集台灣本地人栘民,組成開拓隊,擬以 移殖蛤仔難地區。|吳沙移殖二年之後在一七九八(嘉慶三年)農歷十二月九日,吳沙因積勞 成疾病逝。由侄兒吳化繼之。吳化不但很有才幹,同時也受同輩和部屬 支持,從頭圍出發,向二圍三圍四圍五圍(今之宜蘭)、員山、湯 圍、柴圍、大湖圍等廣大地區。漸漸深入蛤仔難平野的中心地帶,而進 行開墾工作,以至濁水溪北面。這可以說是漢人墾殖蛤仔難一帶的前期 。其間,吳化屢受原住民猛烈的來襲,另一方面在內部也時常發生受到 滿清分化下的漳泉粵三籍人血腥的分類械鬥(請參閱p52)。然 而,由於漳州系移民佔壓倒多數,吳化才能團結他們來收拾全局,所以 ,除了苦於聲勢浩大的阿里文社原住民來襲之外,大體上,都能使許多 摩擦暫止而得小康,而竭力於開墾工作。(上圖吳沙墓) 宜蘭平原從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吳沙率領兩百多位漳州移民,來到 蘭陽平原,展開大規模墾殖。大約分為三個時期如下: 一七九六年始開發濁水溪(今蘭陽溪)以北之西勢地區。 一八二年(嘉慶七年)以後濁水溪以南之東勢開發。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漳浦人陳輝煌等卒眾人墾蘭陽溪南廣大地區。 歷八十年時間,由荒埔原野變成阡陌良田,而首功屬吳沙。|不經多久,漢人開拓隊員日益增多。吳化為了維持隊內的秩序,並加強 統率力量,乃自己擔任總頭人,其下任命幾個頭人,將所有相 關的事務,如開墾工作和分配土地甚至到日常生活,皆有定律有如良好 的軍隊來執行,所以,隊內生活有條不紊,開墾工作有效率,分類械鬥 減少。譬如,現今的宜蘭地方尚有大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等地 名,都是當時結隊開墾土地或分配土地的鐵証。 到了一八二年(嘉慶七年),漢人移民眾集愈來愈多,於是,吳化乃改 編隊伍,擴張為所謂九結首(漳州系的吳、楊、林、簡、林、陳、 陳七姓,泉州系的劉姓,粵系的李姓)為主力軍,渡過濁水溪,開墾溪 北一帶,其中,溪州(今之員山附近)為泉州系移民開拓定居,羅東以南 的原住民土地則被漳州客家兩系移民所開發。 隨著土地開墾事業的進展,吳化在另一方面,即召集隊員,築成大山口 圳金結安圳。金新安圳三圍圳四圍圳等,由此水利大興。結結結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