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家论教 课堂教学的境界 (教师必读) 2013-03-25 07:55:00| 分类: 名家论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四境界梁恕俭忍 受学生本是幸福花,逃避课堂竟自杀。作业如山谁作孽?考查似海我淘差。恹恹欲睡受煎熬,跃跃欲试被打压。直至弑师炸学校,方知快乐丢天涯。千辛万苦是初三,朝读暮练考查繁。师迫父逼朋挤轧,犹如胆液浸黄连。早上 6 点起床,晚上 10 点难以入睡。白天 10节课,夜晚还有 5 门作业。仅有的那点午休,还要加入半个小时的补课,纵是钢铁之躯也难耐此种消磨苦哉!为学。豆蔻年华,玩性正酣。却生生地折断翅膀,死死地泯灭欲望,还要乖乖地蹲在樊笼里,被迫张开大嘴,接受那难以下咽的“考试汤”悲矣!命运。接 受初一自测如高考,秣马厉兵争分秒。闲课早已被瓜分,自习拼抢来辅导。逼挤苦练恨不足,撬嘴硬塞恐不饱。物极必反心虽好,赶鸭上架徒操劳。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教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愣着不知干什么好!感 受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展示印始深。预习能把提纲领,反馈还宜巩固跟。动手考察辨虚假,涉足亲证享实真。学以致用生兴趣,体验为先自树人。 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或实践建立起的知识体系是牢固的,印象深刻的。体验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经历,而体验结果的固定化或结构化就是“经验”。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世界是学科知识的来源,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进而感悟延伸触类旁通。学习之果不能嫁接在生活体验的大树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享 受课堂角色入学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得道高谈助绿叶,先知阔论充红花。争鸣舌战知识晓,议论心思智慧发。携手共赢享快乐,学习高效惹人夸。真正的好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帮助学生总结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以主人角色进行学习,给学生思想感情以自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课堂教学三境界“有效教学” 、“ 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三种不同境界,并且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一堂课 45 分钟,让教学渐入佳境应该是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应该是发生在课堂里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所有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在此,我想借用一下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关词学研究的“境界” 一词,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 ,也是第一追求应该是“有效”的,这应该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底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作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为“无效教学 ”和“低效教学” 只能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伤害,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那种把推进新课程与教育效果、教学效率相对立起来的观点,我觉得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 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 45 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 是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课” 是莘莘学子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这一节一节的“课” ,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历程;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然而,遗憾的是,一节“课” 的时间只有短短的 45 分钟,学生一学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只有那么短短的 20 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课堂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既然如此,我们能够无视“课”的效果和效率吗?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能够无视学生的人生体悟,能够无视学生的人格磨练,能够无视学生的能力生成,能够无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吗?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放松了质量期望,而恰恰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这些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各学科在具体而又数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在“课” 中能没有课堂教学的效率观念,能不考虑课堂教学的效果吗?我们强调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 和“无效” 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保证使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和收益。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 45 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 高效教学” 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 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魅力教学” 一定是“ 有效教学” 甚至是“高效教学”,而且它还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 ,还应该有“ 人格”、“个性”、“ 艺术”、“ 科学”、“创新” 、“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现。所以说,“ 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 人格魅力”与“ 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再次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 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总之,“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 和“魅力教学”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堂 45 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什么是教学?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被动、从属、就范、接受,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生活是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粗暴的维持、传承、胁迫、干预。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这才是“教学”必须具有的意义。“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学法的核心应该是“让儿童生产知识”,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实质专制和暴虐,更不是把儿童“培养”成需要的“工具”。当教育建立“为儿童服务”时,儿童才有可能发生“为人类服务”。教学是什么?以下有四个隐喻。隐喻一、教学是 1+3=5生本教育的 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 不是教学,是“灌输”。当教师提问“1+3 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 ”时,这就是教学。为什么?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隐喻二、教学是“踢皮球”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师要“忍住”看学生“动”。放手是教学的“起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存活告诉我们,任何的能力都来自于自身经历。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别人任何知识。隐喻三、教学是“建房子”传统教学是“点”对“点”,因失之于知识的“整体性”,过份强调“系统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假如我们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收音机,传统课堂总是率先把局部 “部件” 拆下来,以“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去认知,然后却又在考试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拼装”。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应该是“建房子”,先搭建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填充“知识土块和砖石”。刘良华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也是这个理,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找到知识的起点和始点,形成完整的认识系统。隐喻四、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知识也是一个生命体。但死知识除外,活知识仅靠“死记硬背”,简单机械重复的苦学无法生成智慧。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活体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形成“情感产品”,才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这句话的隐喻是,要敢于让学习这个事件在学生身上发生,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