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原则上知道怎样欣赏美术作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二)内容结构本课讲述的主要知识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功能,美术的分类,人和美术的关系,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等。课文部分:为本课教学内容之梗概,共分 10 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概述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分类,人与美术的关系。第 2 自然段,介绍美术的功能。第 3 自然段,概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第 4 自然段至第 9 自然段,结合作品分析概述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即第一步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第二步对内容理解和体验,第三步对内容的探究和领悟。第 10 自然段,替代学生提出欣赏时遇到的多种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求知的欲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为什么要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2.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二、教学内容资料(一)课本内容补充资料(下面按课文中的问题展开的论述,供教师教学参考。主要是为偏远地区不便查找资料的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引文中涉及该课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美术,美术的特点和美术的分类(1)美术的概念。课本给美术下的定义为: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前一句是美术的定义,后一句是美术的性质。中国与西方最早只有“技艺”而无“美术”一词。西方 17 世纪出现“艺术(Art)”一词,泛指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艺术。今天被我们称作美术的东西,西方人一般称作艺术或造型艺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引进“美术”一词。1920 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仍从广义上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统称为美术。其后,我国学者为了将美术与艺术中的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加以区分,而从分类学角度给美术下定义为:美术属于艺术,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它们之间的物质存在的时空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的物化(物质化)结构的不同。美术的特质媒介存在形式是空间性,是在一定空间中并列式地展开,或占据二维空间,或占据三维空间。音乐则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里,有程序地存在,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此时间延续的程序中显示其生命力。戏剧、电影、舞蹈等,则是时空艺术,其形态的物化结构,既有空间形象,又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展开,既有造型,又有活动表演性。美术,亦称造型艺术。西方普遍用造型艺术一词称之,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种习惯。他们认为,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美术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将美术称为造型艺术理所当然。但也有人认为“造型艺术”这一概念不具备艺术形态学的价值。舞蹈、戏剧、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艺术门类或艺术活动,都具有造型性,但它们与绘画、雕塑的造型艺术有根本的不同,认为艺术分类的内在依据,首先应该是艺术传达媒介的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这是艺术分类的本体论标准。(参照王林著美术形态学,重庆出版社)国内外也有人将美术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感知方式上的艺术分类。但由于戏剧、舞蹈、电影等,也需要通过视觉的感知,所以有其不科学的一面。(2)美术的特点。美术这一物质存在方式的空间性,表现出以下特点:静态性。美术以其物质媒介静态地呈现于空间之中,也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内容、情绪表达等,都是以物质媒介静态性地实现的。无论是快节奏的火热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斗争;无论是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还是人的奔跑运动等,一切对象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如同摄影抓拍式地将其瞬间凝固于静止状态。作品本身是静止的,作品中的形象是凝固不动的。龙门、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在洞窟中静坐了千年。画中的仙女,虽然对人们含情脉脉,却不能走向尘世人间。他们在美术家的刀下、笔下诞生之日起,就静止地亮相于那里,人不搬动,他们就不会自动地离开供人观赏的“舞台”。建筑艺术,即使经历多年风化雨蚀,依然植根于原地。美术有时也表现动态事物和人与事物的运动过程,但它的整体形象是永远凝固于作品上的。只是由于观者在观赏之中会产生动的联想,于是便将时间从物理世界转移为心理世界。可视性。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是用眼观看,即美术作品的可视性。可视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于戏剧、电影的可视性,是它的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无需借助于听觉。其二,美术作品有引起视觉审美注意的性质,或是悦目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蒙娜丽莎、虾等;或是夺目的,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及某些现代派作品。质、材与精神统一性。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没有物质材料就无法制作美术作品,物质材料是美术作品的传达媒介。美术不同于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不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某种精神的载体,而是以物质形态的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的载体,在相异的物质实体形式中实现自我。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等空间艺术中,其精神内容与石头、木材、金属、颜料等物质实体融合为一,或者说艺术家以他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无生命的石头、金属、颜料、纸、画布等物质实体以生命,使自然物质经过人的塑造而与人的精神情感合一。长城那砌筑于高山顶峰的蜿蜒万里的巨大实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法国埃菲尔铁塔,其巨大的钢铁构架显示出法国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勃发的时代精神。质材性还表现在质材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符号学的意义,也就是质材自身是一种形式语言,可以传达出某种意义,或者说特质材料决定美术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在作品中发挥质材美的艺术魅力。例如,青铜的凝重、大理石的洁白、泥塑的质朴等,这些材料的特点一旦与表现内容很贴切地结合,便会使作品的审美情感与特性得到加强。质材成为重要的形式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汉白玉石的宋庆龄雕像给人以圣洁高贵的感觉,如用泥塑代替,汉白玉石的形式语言便会随之消失。玻璃面的摩天大楼与茅草屋二者之间,体现出的人的精神差异是巨大的。(3)美术的本质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是一种内部的规定性。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之中,他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其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段和形式。旧石器时期产生描绘狩猎动物的洞窟壁画,而今天才能出现多媒体艺术。因此,以物质为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思想、精神、情感、社会生活和审美理想的美术,其本质首先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术又是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从创造这一精神产品的方式与样式来说,美术又是生产形态。美术与其他的意识形态、生产形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强烈的主体性。美术是美术家个体创造的产品。美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向、心境、精神和审美理想等倾注于其生产的全过程,物化于作品之中。美术是美术家自我的表现,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无论是从对客观对象的选择上,还是从将客观世界加以主观变形,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上看,或者是从笔触、色彩传递出的情绪来看,都体现了这种主体性。独创的艺术形象性。美术不同于政治、法律、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以艺术形象呈现于世,而且这种艺术形象是以其独创的不可重复性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这种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想象和各种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形式构成的审美性。美术生产是创造具有审美特性的物质形态,满足人类高尚的审美需要,因此,美术家要遵循形式美法则,创造具有美的形式的产品。它是人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其形式构成的审美性,又推动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美的规律,如同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一样,支配着艺术品的生产,愈是美的产品,其价值愈高。所以美术又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4)美术的分类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4 大类,这是按物质材料、制作方法、空间性质和功用加以划分的,是沿袭西方习惯的传统分类。对此,我国很早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书法、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是抽象的平面空间的线条艺术,纳入美术当属必然。中国美术辞典一书已将书法、篆刻列为重要门类予以介绍。另外,关于摄影艺术是否属于美术的问题尚有争议。有人认为那是依靠机械手段制作的艺术产品,不属美术;也有的专家从美术形态的本体论角度考虑,认为它属于平面的空间艺术,当属美术,它与绘画同是二维空间艺术,仅仅是它的构成图象的纪实性不同于绘画。这个问题由于尚未定论,课本中没有涉及。2. 美术的功能由于美术形态的多样性,其功能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认识、教育功能绘画、雕塑的认识、教育功能是明显的。在照相机未发明之前,人类以绘画、雕塑作为存形的手段,我们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中,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古代人类的生活情况。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以使我们了解秦代军人的服饰和军阵状貌;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北宋的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交通状况;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方方面面的知识。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美术作品,通过审美起到认识、教育作用。中外都有为社会功臣、模范画像、塑像和建纪念碑、馆的传统,以期起到宣扬、教育作用。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和战争年代,各国普遍重视运用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讽刺画的形象的直观性,唤起民族和群众的团结精神,对敌进行斗争。即使在和平时期,很多美术作品也起着歌颂时代新风、鞭挞社会时弊的作用。(2)审美功能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美感通过形象思维加工创作出来的,具有唤起人的美感的心理效应作用,给人以审美享受。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超越对象地去把握到理性的美感,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人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作用。(3)实用功能与其他艺术相比,美术是实用性最强的艺术品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以美化,无论是城市建筑、生活环境,还是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服装、文具等的设计,都显示着美术的实用功能:创造实用、适用,且和美相结合的物品和环境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美术的实用性功能也越来越显著。(4)传播交流的功能美术以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易为人们直观地接受,起到传播信息和帮助人们交流的作用。在没有文字的渔猎社会,人类即以图画传递信息,如在水塘捕到鱼之后,就于岸边画上鱼,告诉人们这里有鱼。现代社会,为适应生活的快节奏产生的各种标志,是以直观形象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商标、交通标志、企业事业标志等。美术如同“世界语”,既有传递美的信息的功能,又有传达语言不便于传达的形象性内容的功能,还可以起到交流文化和沟通感情的作用。美术的以上四种功能,就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可能有某一方面的偏重,但美术的各种功能,都需要通过审美发挥其作用。3. 为什么要上美术鉴赏课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的审美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要求观赏者深入其美的情境之中,并要走出情境之外,反复品味、玩赏,不断思索其深邃的内蕴和隽永的意味。体验,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情感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或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加以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欣赏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品评作品的审美价值,即鉴别的审美活动。鉴别,是通过对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而后对其作出审美评价。有鉴别的审美活动,称为鉴赏,是比较专业化的审美活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都能认出一个画的是女人,一个画的是虾,感觉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但感觉到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种不同,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不同。对美术作品的品味、体验、赏识能力,称为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它和人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认识鉴别水平、理解程度有关。有了鉴别能力,才能更准确地领略和赏识,变直觉的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