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0年代文学概况 及名著导读茅盾、老舍、巴金等一、30年代文学概况n一、大量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 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 全貌和发展的作品。二、小说题材的广泛n历史题材-鲁迅故事新编 茅盾大泽乡 施蛰存 将军的头n现实主义题材/社会大环境分析-骆驼祥子 月 牙儿 三部曲n革命加恋爱模式-蒋光慈最后的微笑 胡也 频 到莫斯科去n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映-丁玲 水 多 收了三五斗n各流派以创作风格集结而不以社团形式集结n地域文化、地域书写。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n自觉将阶级分析法运用到作品中n国难当前的民族出路问题成为反复出现 的主题n关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n从乡土中国(记忆中的乡土)来看战乱 中国n塑造了大量的,各个阶层的经典形象茅盾与子夜n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 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 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四”文学 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 特质,被茅盾大规模的、全景式的反映刚刚逝去不久 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 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 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 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由于这种依 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 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 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一、创作背景 n“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 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意在驳斥托派“认为中国 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妄言,也针对 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中 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 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 式的资产阶级政权”等谬论。作品通过吴荪甫 的悲剧命运,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 、主题n 1、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 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 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 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n2、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 斗争; n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 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三、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分析n1、资本家形象系列 n2、封建地主系列 n3、工贼系列 四、艺术成就及评价老舍与骆驼祥子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一、老舍n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 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 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 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 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 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 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 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 好交流等活动,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 辞世。二、文化过渡地带的思索与悲哀n(一)文化转型期对古老中国文化的眷恋与批判n 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与批评者,在善 恶二元对立的人生结构中表现中国小市民的悲喜剧以 及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人(市民)的生存境 况,这是老舍小说叙事的基础和基本方式。n(二)“城与人”的书写n从文化的角度写人的生活,把人置身于文化变迁与意 识改变的角度进行观照。写城市与人的依附和矛盾关系。人与城市是“围城”一样的关系。“北京市民社会的 表现者与批判者”。n(三)“老中国儿女”的悲剧n写(北京人)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和顺应天命 而不可得的悲剧。重点对市民性格进行批判。n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评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上。 在对传统文化部分的颂扬与眷念和对西方文化的关注 ,显示了老舍文化价值的正义与保守的两面性。三、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n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 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 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 。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 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 悲剧。n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 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 通的。四、骆驼祥子情节梗概n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岁的时候 ,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 北平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 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 不赌钱,咬牙苦干了年,终于凑足了 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 乎激动得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 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 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 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六、老舍谈骆驼祥子n老舍:n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着手写这样一本书:对“五四”以来家 喻户晓、已有定评,看起来已经被批评家们发掘殆尽, 因而新一代读者的批评意识被麻痹的重要作品,重新作 一些解释与阐述,以使文学批评更接近这些作品的本来 面目。说得自信一点,就叫解开创作之谜或破译密码。 近些年来,因西方文学理论与思维方式传播而引起的批 评观念与模式的深刻变化,使得过去对这些作品的不容 置疑的解释,猛然间给人一种烟笼雾罩的感觉。现在有 必要拿出勇气来正视并廓清这些迷茫的烟雾。这其中有 些雾障就是作家本人有意无意地设置的。自然,我也知 道,我的意见总会有人反感、抵制、商榷,然而,所有 这些反应方式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以安然的笑意期待这 样的反应。我很清醒,我并不认为自己在穷究终极真理 ;还是那句老话:时代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的认 识就达到什么程度。本文即是我的尝试之一。七、深入解读n1、关于英文译本n2、关于曹先生n3、关于作品主题n4、关于三起三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