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醒悟的 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 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 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 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 漫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 去传来,有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 绵延而去。学习本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 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 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 、人生感受;在于如何把握历史的瞬 间,进行忠实的记录。本板块包含以历史为题材的两篇文章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从广义的文 体角度分析,同属散文。细分则一为政论 文,一为韵文。学习时,应在初步弄清两 篇文章异同后,逐篇理清课文,从吸取六 国灭亡的教训进而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 ,进行深入探讨。六 国 论苏 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 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 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 高”。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 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解题解题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 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 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 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 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 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 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 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 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 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 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 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秦强 楚大 齐富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 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ng 暴p霜露 洎j 草芥ji 与嬴 y 下咽 yn 胜负之数sh理解分析前三段理解分析前三段补充注释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 3.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或曰 或:有人 6.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0.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11.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12.理固宜然 固:本来 13.此言得之 得:得当,对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 ;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 易;量:确定,估量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 何在?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不用 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2.这一段和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 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 的一个补充。分析解读四、五段分析解读四、五段 : 补充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分封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礼:以礼相 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挟持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咽:咽喉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 列)3 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A.较较/ /秦之所得,与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百倍。B.B.思思/ /厥先祖父,暴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霜露,斩/ /荆棘,以有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尺寸之地。C.C.然则然则/ /诸侯之地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有限,暴秦之欲/ /无厌。无厌。 A A 4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 1)盖失强援,不能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 A.A.齐全齐全 B.B.完整完整 C.C.尽,没有了尽,没有了 D.D.做成做成 B B (2) (2) 故曰(弊)在赂秦故曰(弊)在赂秦A.A.骗人的坏事骗人的坏事 B.B.弊病弊病 、害处、害处 C.C.弊端弊端 C C 练习1、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2、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 : A A A.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B.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城。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城。C.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D.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3) (3)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 A. 满、遍满、遍 B. B. 更加、越更加、越 C.C.补、合补、合(4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刺客不行,良将(犹)在A.A.如同如同 B.B.仍然仍然 C.C.还还 B B C C 5 5、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的“ “以以” ”的词义。的词义。(1 1)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2 2)秦(以)攻取之外)秦(以)攻取之外(3 3)(以)地事秦)(以)地事秦(4 4)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 由于,介词由于,介词 凭借,介词凭借,介词 把,介词把,介词 因为,连词因为,连词 (5 5)至丹(以)荆卿为计)至丹(以)荆卿为计(6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谋臣(7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 用,用, 介介 用,用, 介介 凭借,凭借, 介介 而,而, 连连 而,而, 连连 而,而, 连连 6 6、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较秦(较秦( )所得,与战胜()所得,与战胜( )得者,其实百倍;)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诸侯( )所亡,与战败()所亡,与战败(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秦( )所大欲,诸侯()所大欲,诸侯( )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与尔十矢,尔(与尔十矢,尔( )无忘乃父之志!)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庄宗受( ) 藏(藏( )()( )庙。)庙。之之而而 之之而而之之之之其其 而而之之于于7 7、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1 1)秦以攻取()秦以攻取( )之外,( )小则获邑,)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大则得城。土地土地因受贿赂因受贿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秦之一秦之一另四国 另四国 、判断正误对的打、判断正误对的打“ “ ” ”,错的打,错的打“ “” ”。 ()()“ “三苏三苏” ”指苏轼、苏辙、苏小妹。指苏轼、苏辙、苏小妹。()六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