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学习目标表达技巧1 抒情手法2 描写手法3 修辞手法4 篇章结构抒情手法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表达技巧之“抒情方法”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 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 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 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 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难尽,随水 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 深远。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 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 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下垂 的帽带,此指蝉低头。)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 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 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 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 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 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 颇显豪气。表达技巧之“抒情方法”5.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 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 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洛阳。”6.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 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 种修辞方式。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 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 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 丰富。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 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 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描写手法1、衬托:正衬 / 烘托 反衬 2、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4、对比 5、白描 6、细节描写 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以对方写自己)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侧面虚写 / 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田园乐写景手法:衬托渲染 层次安排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色彩搭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 近景远景 动静结合 明暗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一)、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如杜甫绝句)、俯视仰视( 如寇准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 近,回首白云低。” )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 味觉、嗅觉),(如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3.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动静相谐 (3)虚实相生 (4)明暗相衬 (5)点面相结 (6)白描工笔(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 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 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 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 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 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 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 人的美貌。 返回(2)、动静相谐动静相谐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态的描写,两者相 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 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 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 。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 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返回返回(3)、虚实相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 间接描写为虚。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 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前两句) ,第二次是虚写(后两句):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 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4)明暗相衬 指的是色彩、光线等方面的衬托。古代诗人很善 于运用色彩,也很讲究着色艺术。他们常巧妙地运用 词语进行色彩搭配,并赋予色彩生命或借色彩传情, 从而寄寓特定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王维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 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 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林的昏暗 、幽深。 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暗的“江枫”与明的“渔火”相映成趣。 返回返回(5)、点面相结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 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 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 及全局,体现广度。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好事近朱敦儒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 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 广陵李白(6)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 的表现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 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 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 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 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 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 念。返回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类赏析题答题指津 1.情景关系类 (1)设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请从“情”、“景” 的角度对这首诗作赏析。某诗句对表情 达意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答案要素:景+情+情景关系+表达效 果 (3)答题思路: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抒了 什么情?情景关系怎样? 请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本词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 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 “孤灯”与上片相呼应(景),融情于景(情景关系), 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情)。 2.动静关系类 (1)设问方式:分析此诗主要运用了什 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从“动”、“静” 角度赏析这首诗。 (2)答案要素:动景和静景+动静关系+思 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写了哪些动景和静景?动 静关系怎样?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有什么表达 效果? 请从“动”、“静”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冬柳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萧条傍晚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诗的后 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动景和静景) 动静结合(动静关系),描绘了冬日早晨野外寒冷衰 落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寒冽、冷清的江景图(表达效 果)。 3.其他技巧类 (1)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试作分析。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抒发了 什么情感?有何效果? (2)答案要素:表达技巧+具体分析+思想感情 或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 果。 分析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采用了比喻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技巧)。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 出凌云大树(具体分析)。作者表达了人才出身可能 卑微而终成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常见问题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或表达方式)?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 果?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 这一手法的?正确解答: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 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