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胡翊群 教授血栓与止血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涉及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固、抗 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基础理 论,也涉及上述各方面相应的实验检查,为 研究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所必需 。本讲就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作一简述。基本理论(1)n出血的概念(BLEEDING)n血栓的概念(THROMBOSE)n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 HEMOPHILIA)n血栓性疾病(THROMBOTIC DISORDER)n易栓症(THROMBOPHILIA)n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n低凝状态(HYPOCOAGULABLE STATE)Bleeding: 血液从血管内外流至组织 间隙、体腔或体表的现象。 Thrombose: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 ,流动着的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 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的固体快。 Bleeding disorder: 人体的正常止 血功能发生障碍,发生自发性出血 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疾病的总称。Thrombotic disorder: 因动脉、静脉或微循 环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Hypercoagulable state: 血液比正常易于发 生凝固的状态, 即血液凝固性增高。 Hypocoagulable state: 由于抗凝因素增加 ,血液呈现不易凝集的状态。多见于DIC的 高凝期之后,由于coagulable factors 和 platelet的大量消耗,特别是PLT,II, V, VIII, X, XII 等因子及血小板明显降低,形 成了所谓消耗性凝血障碍,出现广泛性出血 。基本理论(2)n血栓止血理论的适用 范围小血管和微血管n大血管与粥样硬化的 问题n血液流变学问题Capillaries are made only of endothelium基本理论(3)n参与血栓的因素有形成分: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 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无形成分:凝血因子(蛋白)、血液 凝固调节蛋白、细胞因子(炎性因子, 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血流EndotheliumNeutrophilMonocyteIL-6 IL-1 TNF-IL-6Activated Protein CInactivationInactivationInactivationPrevention of activationActivated Protein C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nfectionThrombotic Response to InfectionFibrinolytic Response to InfectionTAFIPAI-1Suppressed fibrinolysisActivated Protein CReductionof RollingInhibitionInhibitionActivated Protein CFactor VIIIaTissue FactorCOAGULATION CASCADEFactor VaTHROMBINFibrinFibrin clotTissue FactorOrganismsThe Role of Activated Protein C in Severe SepsisPrimary HemostasisBleeding Time; Aggregometry; Clot RetractionPLTC; Bone MarrowBleeding Time; Tourniquet TestQualityQuantityPlateletsBlood VesselsFibrinolysisD-Dimer; FDPSecondary HemostasisCoagulation FactorsACT; PT; APTT; TCT; Factor Assays; Fibrinogen; Inhibitor Screen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Hemostasis一百年前确定的 Virchows血栓模式导致血栓的 各种因素血管壁受损血流改变(主 要是血流缓慢 、涡流)血液凝固异常Types of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nPetechia(出血点;瘀点): pinpoint hemorrhage3- 5mm in diameter nEcchymosis(瘀斑): common bruise, 5mmnHematoma(血肿): local elevation and fluctuationnEpistaxis(鼻出血)nBleeding in skin, mucous membrane, joint cavity and viscera(内脏).血管的血栓止血检查血管基本上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以保证 血液有序地在其中不停顿、不外溢地流动 。这种管道是由连续的管壁所围绕而成的 ,要保证血管的正常作用就必须是一个具 有完整管壁结构不至于发生血液外渗;又 具良好管壁顺应性和光滑平整的内侧面, 并有释放活性物质的功能,而不至于血液 流动受阻,甚至中止。这就涉及血管壁的 结构以及相关的止血作用。一、血管壁的结构 血管壁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最内侧与血 液接触的内膜层,中间具有保持血管形状 、弹性和伸缩作用的中膜层,最外侧由结 缔组织来分隔血管壁与机体、其他组织的 外膜层。所有血管都有内膜层和外膜层。 但外膜层因血管的大小而厚薄不等;中膜 层则毛细血管完全缺如,小血管较薄,大 血管或动脉血管较厚。(一)大血管的基本结构传统上把直径大于100m的血管称为大血管。在血栓止血 机制中,大血管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大血管管壁的三层结 构界定清楚,并有着与其他血管不同的特殊结构。1内膜 大血管的内膜(intima) 由内皮层 (endothelium) 和内皮下组织 (subendothelium)组成。在大血管内皮细胞具 有特异性结构的成分是,胞质中都包含一个 Weibel -Palade小体。小体的内容物是von Willebrand因子(也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外裹的膜上表达了P选择素(P-selectin)。 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紧密排列在基底膜上,内 皮细胞和基底膜共同构建起了双重防止血液外渗 的屏障。内皮下组织则由少量平滑肌细胞和零散 的巨噬细胞及其中填充的细胞外间质所组成的内 皮下基质所构成。 n2中膜 大血管的中膜(media)是较厚 的一层。往往由一层基本的弹性蛋白质( elastic lamina)来隔离内膜,并最大限度 地保持血管壁的形状和维持血管壁的质地 。中膜层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平滑肌细胞及 其分泌的糖蛋白(glycoprotein)和蛋白聚 糖(proteoglycans)。n3外膜 处在中膜外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被称为外膜(advertitia)。外膜中有些神 经末梢和滋养血管,其主要作用是完整地 、连续地将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分隔开。(二)小血管结构小血管是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其中的小动脉、小 静脉与大血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中膜略薄。 最具特殊性的是毛细血管(capillary)和后毛细血管( post- capillary venule)的管壁,是仅有内皮细胞 和间质细胞组成的单层细胞结构所围成。这两种细胞 根植于基底膜,依赖血管床而排列,细胞间存在大量 基质,基质中的不少蛋白都由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 泌而来。两种细胞可借助细胞旁小孔完成必要的联系 。如果说小血管与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具有类似的作用 ,那么长型的间质细胞却有着不同的功能。对间质细 胞功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具有收缩功能以调节进 入组织的血流量;调节毛细血管的生长机制;具 有促进脂肪细胞、巨噬细胞、成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分化的潜能。 二血管的止血作用血管的止血作用主要是与血液流动密切相关 的内膜层的止血作用,血管与血小板共同 构成止血所需初级血栓,完成机体的一期 止血。而内膜的主要成分是血管内皮细胞 。在此,以内皮细胞为例来阐明血管的止 血作用。 (一)内皮的止血作用血管内皮止血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的活性物质和分泌释放入血的活性成分参 与对血小板、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的调节 作用。1收缩作用 血管收缩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 速的反应。可直接引起血流减慢、血管损 伤处的闭合、血管断端的回缩,以及出血 的终止。这种反应,最快时仅需0.2秒左右 。对大血管而言,血管收缩通常是中膜层 平滑肌细胞在神经调节下完成的,这种血 管收缩不至于导致血管闭合,只会影响血 流;小血管收缩,则依赖于内膜层中的周 皮细胞,这种收缩是强烈的,主要依赖体 液中的活性物质,发生持续的收缩反应, 在血栓止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激活血小板作用 内皮细胞在补体、纤维 蛋白、葡萄糖,甚至某些药物,如1-去氨 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的作用 下可增加vWF的合成和释放,进而激活血 小板,使血小板通过vWF粘附在内皮细胞 表面。胶原、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 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等均可 促使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而 PAF是迄今已知最强的血小板诱聚剂,可诱 导血小板活化、聚集。当血中PAF浓度达到 相当高的时候,可直接引发血栓形成。3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人类已知的14个凝血因子中 有9个存在于内皮细胞中,当内皮细胞破损时,组 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因子V和纤维蛋白 原(fibrinogen, Fg)可进入血液,在局部引起快 速的凝血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另外,在细胞因 子和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可表 达因子IX、因子X,促进血液凝固。而内皮细胞 参与合成和释放的因子XII,无论是否已被活化, 都已证实与因子XI或因子IX以及高相对分子质量 激肽原一样不参与体内的凝血过程。内皮细胞中 的Ca2+,可自由进出内皮细胞膜内外,对调节 血液凝固速度有着重要作用。4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内皮细胞受损时, 由它合成和分泌入血的纤溶酶原活化抑制 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特别多,远大于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的合成和释放。PAI活性的增高,显然在血 液凝固调节中起到阻止血液凝块溶解的作 用,可以加强止血作用。在内毒素、凝血 酶、TNF和IL-1的刺激下,内皮细胞都能 合成PAI。缺氧时,又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 PAI。(二)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1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 ,PGI2)和一氧化氮(NO) 是内皮细胞直接产生的两种血管松弛舒张 物质,可有效防止因小血管的持续收缩导 致的血栓形成。NO可使平滑肌细胞内 cGMP水平升高,使平滑肌松弛。另外, NO还能抑制ADP等对血小板的诱聚作用, 以及减少血小板内Ca2+而直接抑制血小板 聚集。 2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上述NO有血小 板聚集抑制作用,PGI2在扩张血管的同时 ,也有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只不过PGI2 的一个较稳定代谢产物6-酮-PGF1和这两 者稳定的代谢产物6-酮-PGE1也有抑制血 小板聚集作用,但血中6-酮-PGE1的量很 低。内皮细胞还具备亚油酸中成分13-羟- 十八碳-二烯酸(13- hydroxyoctadecadienoic acid, 13- HODE),能较强地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并对抗血栓烷A2的作用。但13-HODE的 合成和释放可被凝血酶、胰蛋白酶所抑制 。3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是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