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的常春藤叶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 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 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 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 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 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 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 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 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 ,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 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 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 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 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 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 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 ,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 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 。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简介作者(一):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 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 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 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 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 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 声誉。简介作者(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 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 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 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 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因此他被誉为美国 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 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 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 ,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 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作品的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 (欧亨 利式的结尾)简介作者(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 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 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3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 的欲望。贝尔曼患病并将不久于人世。结局(第54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 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第一部分: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并点明住在这一街区的 人的特点:穷苦、从事艺术医生诊治点出病愈的关键点:不在药效而 在于对生的信念。为下文出人意料的结尾 埋下伏笔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 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 世。 整个故事 发生在四 天里 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四)文本研读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 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 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 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 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 (欧亨利式结尾),含蓄、凝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 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 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 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3、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 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 们,你能发挥你的想像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吗?提示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 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 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生命 。5、找出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 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 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 们:贝尔曼其貌不扬,是一个喝酒过量、脾气 暴躁、邋遢,缺乏温情、牢骚满腹、郁郁不得 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 不借酒消愁、发泄;(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 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 ,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 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 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他得知琼珊 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 了一阵子”,以及上楼后担心地瞥着窗外的 常春藤),写出他的善良、有牺牲精神和 富有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 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 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 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 ,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 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 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 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 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刻画贝尔曼的构思:欲扬先抑、欲显先隐对他简短的人生介绍,用了冷静 、甚至略带着嘲讽的口吻(暴躁 邋遢)除去他和苏艾的一段直接对话之 外,贝的形象始终是隐没的其他人物:医生:冷静客观、尽职尽责苏艾:对朋友的关爱和用心良苦比如医生说琼珊生的希望是十分之一,苏艾改为十 比一,颇符合苏艾的心理,一方面她不得不撒谎安 慰病人,另一方面似乎觉得撒谎不应该,于是她根 据病人的接受心理作了独特的理解和修改 对于那些不屈服于残酷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的 人来说,嘲弄苦难是他们的武器,生命的意 志和人性的力量是他们的拯救之路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一般来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 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 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从全文看,老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 所以一般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但是如果只是将他 定为全文的主人公,似乎还不足以体现这篇小说的全部内涵。这 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确实是主要突出舍己为人、用生 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老贝尔曼的形象,但同时也满怀 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因此,说本文 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也是可以的。 6、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 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 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7、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 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 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 ,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 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8、小说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找出前面使结局 合乎情理的伏笔吗? 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置 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例如:第5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 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 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这样 的伏笔在文中还有。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 ,主要还是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 。 (小说结局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 的,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第44节“随夜晚 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 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 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 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 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 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 风中不飘动吗?”)一一对应的铺垫:常春藤依附着砖墙而上,为贝作画提供了可 能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的以假乱真提供 了可能贝对女孩的一心爱护,为他的行动提供了 依据贝迅速患上肺炎去世,更是这个结局直 接造成的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 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9、大家看作品的第30节,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也没 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你认为他画的最后一 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已经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 常春藤叶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正是贝尔曼的这幅 画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 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没能一下子看出墙上的 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 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讲,确是画得好,能以假乱真。 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生命救了琼珊,揭示了一个真正艺 术家的最本质的东西: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 牲精神。所以,对“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 叶是他的杰作?”的问题的回答,要从两个方面 来看: 常春藤的胜利意味着什么?这是等待了贝尔曼二十五年的杰作, 一幅用生命勾画,同时也唤醒了生命 的杰作。常春藤的胜利是生命温情的胜利(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2、“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 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 碰碰那儿摸摸” 。1. 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 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 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是对一个商人在格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