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仰望星空与栖居大地学校文化的自觉与行动李庆明hylqm2003163.com 13715188601时代的窘相“敬神”与“耕耘”的启示文化立命:田园精神的确立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文化强师:“上天入地”时代的窘相n文化的喧嚣掩盖不了文化的缺失“文人嘴里的文化的比街上的厕所还多”流行意义上斑驳陆离的文化,恰如吉登斯所说,反而导致 了“文化的超负荷”和“意义的爆炸”,也即意义的崩溃,或者说 ,导致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反讽”.现代人所说的文化,其 实正是中心和意义消解后附着于消费物品上的社会现象。随着 消费社会的到来,文化越来越表现为对于具体所谓文化产品的 占有和消费。而文化产品对于市场的依赖更使它丧失了原初的 精神使用价值,而仅仅表现为交换价值。 时代的窘相n文化缺失源于文明的非利士(Philistia)主义阿诺德:反对物质至上主义和工具性理性的崇拜文明和文化的二律背反:文明的胜利同时就是它的缺憾;文明 摧毁了贬损科学技术的宗教,却又缔造了膜拜科学技术的宗教;文明 帮助人类作别野蛮,却又直接导演了无数新的野蛮;文明的繁荣同时 也带来了人们对它的不满。其中最可怕的是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危机 ,如物欲横流、价值幻灭、理性俗化、灵魂枯萎、情感沉沦、信仰丧 失、公共精神荒芜等疾患,根本上是文化问题。胡塞尔提出科学危机 时代命运攸关的“意义问题”,韦伯提出工具理性统制和价值理性失落的 问题,福科提出的“人之死”问题,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和文明誓不两立、 缺少了文化内涵的西方文明已成一具僵尸的问题,等等,都提出警示 :文化危机是人类危机中最可怕的危机,作为从根基上影响人类生活 的力量,文化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时代的窘相n教育“无文化”是现代技术和制度化教育背景 下的固有产物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变革虽然创造和提供了令人炫目的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新观念等 ,但同样没有为教育灌注深刻而恒久的、能令学校世界所有的 个人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 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 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它教出来的孩子 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 怪物”。这就是“学校无文化”的窘态!教育和教学的无文化是 对学校、教育和教学本性的最无情的嘲弄。时代的窘相n当代教育亟待文化自觉管理新时代:塑造文化人 管理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学校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学校是一种文化组织,是传承知识,维护知识尊严,进行思想 文化启蒙,捍卫独立、自主、自由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神圣场所。学校建设应当围绕学校作为文化组织的理念,力图是学校的组 织和游戏规则的变革具有文化的、精神的品味和内涵。文化的组织 应当以组织的文化为支撑,学校应当成为组织成员认同的“信念、 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Pettigrew )文化是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是当代学者 和当代教育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时代呼唤文化自觉,呼唤文化立根 ,呼唤文化重建!“敬神”与“耕耘”的启示n文化(culture)是什么语源:“文化”德文为kultur,英文与法文均为culture, 语出拉丁文cultura,拉丁文的cultura是动词colere的派生 词。含有耕种、练习、居住、留心和注意、敬神等语源学 意义。后来,文化具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的内容 。它们都具有改变和摆脱自然(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 )状态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也有摆脱自然状态的意思, 但稍偏精神的一面。汉代出现“文化”一词,演变为与“武功” 相对的“文治”、“教化”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束暂 补亡诗)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 曲水诗序)均指文治与教化。“敬神”与“耕耘”的启示学术概念的出现: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 多夫(16321694)首先独立使用“文化”概念 。18世纪后期为欧洲思想界广泛接受。真正从文 化学的学术意义上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泰勒。泰勒的文化经典定义:“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 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 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原始文化, 1871年“敬神”与“耕耘”的启示众说纷纭的定义:据统计,到1952年,“文化”概 念就已经160个,如今则已逾一万个。文化学领域对 “ 文化”的思考有很多种角度:范畴论角度:认为文化主要是物质性的(舍夫勒);认为文化主要是精 神性的(阿诺德)。或用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工具、机 器、房屋等)和精神文化(知识、宗教、习俗、制度等)(奥本 格,梁启超),或分为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因子(马林诺夫斯 基、博厄斯)等。形态论角度: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有机体,经历生(出生)、长(童年) 、盛(成年)、衰(老年)直至死亡的时期(“文化圈”理论倡导 者弗罗贝尼乌斯、斯宾格勒) 。有人认为文化一种“超有机体”, 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它是由一个核心及其外围形成的结构体(林 顿);或是由显型和隐型式样构成的生存式样系统;或由技术、 社会和观念 构成的序列(怀特)。“敬神”与“耕耘”的启示发生论角度:(1)强调文化的社会基础: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路 威);文化是非生物学的或超机体的力量(杜布赞斯基)。(2)强 调文化的生物基础:文化是以生物性的本能厄洛斯(情欲、性爱 )为基础的“心理保护体系”(精神分析学派罗海姆)。(3)强调文化 的价值基础: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 财富(李凯尔特);文化是由传统的思想和与自身有关系的价值构成 的系统(克罗伯、克鲁克洪);文化是一种表意象征系统,是一种世 代沿袭的文化密码,具有塑造信仰、影响行为的力量。实体论角度:(1)强调文化是一种观念体系:即一个民族的生活所依据的共同 观念或意义体系(基辛)。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体系:即社会关系网 络或系统(布朗)。(2)强调文化是一种行为体系:文化是在行为 系统中用来调节行为者之间紧张、确保维护制度模式所需要的符号资 源(帕森斯);或者是一种生活样式系统(克鲁克洪)。(3)强调 文化是一种符号体系:文化是人通过符号活动创造和表现的人类经验 (卡西尔);或者是通过“象征”创造世界、驾驭自然的体系(怀特) 。(4)强调是一种生态体系:文化不是与自然对立的,而是由环境 适应引起的、更大生态系统的“星座”(斯图尔德)。“敬神”与“耕耘”的启示n文化的哲学意蕴的两个基本维度维度:文化的形上性:作为信仰(“敬神”的延伸)康德:“一个生存于自由之中的存在者之能力的创造过程 ,就称为文化。因此,唯有那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 化。”阿诺德:文化是对完美(perfection)的追求,并将它付 诸实践使之通行天下。文化的完美性表现在有崇高的目标,以 追寻完美并将之推广天下为其终极目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 态,与外界的物质状态无涉,文化的完美必须是构成人性之美 和价值的所有能力的和谐发展。文化精神是希腊的智性精神和 希伯来的德性精神的融合。 “敬神”与“耕耘”的启示维度:文化的扎根性:作为智慧(“耕耘”的延伸)斯宾格勒: “这些生命的精华文化,正如田野里的野花一样, 漫无目的生长着”n文化既至高无上,微妙至深,而又鲜活自然,无处不在,所谓 “道不远人” ,“道成肉身”。我们应当在我们每个细微的教 育行动中浸润文化精神,俾使道成肉身,即凡入圣,绚烂走向 素朴,寻常昭示幽远,耳濡目染,行以成之,令千百师生沐浴 在道德、法律、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等人类 文化的熠熠辉光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渐入人生之至境。宋尼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垅头云;归来笑 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敬神”与“耕耘”的启示因此,文化是追寻完美或终极目的的祈望,是 栖居大地或扎根田野的精神,也即比知识和技术更 重要、更生机勃勃也更影响深远的价值皈依、终极 目的、执着信念与博大智慧,它是信念(情)和智 慧(理)的结晶,也就是自古以来人们痛苦寻觅的 那个“道”。这个“道”是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人之道” ,是我们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全部生活得以安顿生 命的“根”、“本”、“魂”、“神”。归根结蒂,文化即 人化,它的核心、本质,就是人生的“活”的灵魂, 也即哲学。“敬神”与“耕耘”的启示n文化的特质文化是深在的:指向“最终目的的东西” (康德)文化是鲜活的: “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文化是象征的:表意象征系统,世代沿袭的密码(怀特)文化是柔软的:是一种“软实力”(约瑟夫奈) 文化是积淀的:积累内化性的产物()文化是濡染的:culturalization ,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是绵延的:“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 ,影响久远“敬神”与“耕耘”的启示n文化: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呼唤教育教学的精神追求和皈依,反对任 何形式的精神奴役,拒斥心为物役的精神扭曲,崇 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高卓、尊严、纯真、 圣爱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文化的魅力就在这 里,它使教育者从教育的表层领域超拔出来,进入 虚静灵动的智慧境界,表现出超然物外、高瞻远瞩 和得风气先的精神气质,在一往情深而又清幽旷远 的哲理运思中,充满睿智的教育感悟便大量涌流于 胸次。文化立命:田园精神的确立n学校文化之哲学:学校的活的灵魂田园精神是立足现代、回眸传统、面向未来的一个文化战略选择,这种 文化是一种汲取了中国古代田园文化精髓,又充满时代文化生态内涵的自由 、开放、和谐的新型文化。马克思:“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 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n田园教育的基本原理 释放自然天性体验人间温情走向诗意大地回归真实生活提升生存境界建造精神家园 校徽:都市田园文化的象征学校吉祥物“波奇”:自由的象征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地泼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不受限 拜伦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n文化德育濡染:建立公民德性的精神家园n文化课堂营造:学科教学的理想追求n文化主题活动:徜徉在生活的“灌木林”n文化阅读推进:彰显“诗、史、思”的意蕴n文化个性伸展:走向自由发展的天地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n文化德育濡染:建立公民德性的精神家园五大公民启蒙主张公民人格完善:培育学生的独立意识公德基本伦理:养成学生的尊重意识 公益服务精神:树立学生的关爱意识 公共事务参与: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 公理世界认同:增强学生的和平意识社会主义取向的公民观假说: 新“五爱”说社会主义新型公民观:对 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 以及基于国别和世界等取向的公 民观的扬弃。对个人、社会、国 家和人类的共同关注。基于此, 同时汲取中国本土文化的道德伦 理文化资源,提出重建国民性的 新“修齐治平”或新“五爱”说:“修身”:爱自己“齐家”:爱亲人“为公”:爱大家“治国”:爱祖国“平天下”:爱人类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 平正义理念。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斗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n基于文化情境的十大德育途径日常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养成学科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渗透主题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凝聚野外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启迪阅读文化情境中的道德积淀节日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濡染班队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自主社团文化情境中的道德生成网络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净化社区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协同文化育人:无处不在的陶冶n文化课堂营造:学科教学的理想追求克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心灵体验匮乏、生活视界偏狭、圆 融生命肢解、自由活动萎缩、创造角色缺席、文化精神沉沦等 积弊,以打造学生理想的课堂生活为神圣使命。本质:自由。营造自由情境,伸展自由活动,促进自 由发展理念:活力决定实力,实力强化活力原则:把情感带入课堂把智慧带入课堂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