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呼吸鱼类和人类一样,在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呼吸就是血液接触空气的一种生理现象,它的作用就是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各种鱼类由于其生活习性不同,因而呼吸也有多种形式,主要形式是鳃呼吸,其它呼吸形式如鳗鲡的皮肤呼吸,泥鳅的肠呼吸,黄鳝的口,喉,表皮呼吸,乌鳢 的鳃上器官呼吸,肺鱼的鳔呼吸等都称为辅助呼吸,不论是哪一种呼吸形式,其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一是扩大其组织与外界的接触面,二是有丰富的微血管分布,便于气体能充分的渗透和弥散。也不论是哪种呼吸形式 ,其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理论都是一样的。 鱼类的呼吸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鳃部的气体交换,也就是鳃部血液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三是血液的气体运输.血液一方面将鳃部所取得的氧及时运送供应组织,另一方面又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鳃,排出体外。呼吸的意义在于给机体的物质代谢提供一个氧化过程,使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把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体外。 图-6.1第一节 鳃呼吸一、呼吸频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叫呼吸频率。鱼类的呼吸频率是以鳃盖运动统计的。不同种类的鱼,呼吸频率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种鱼呼吸频率随温度,水中含氧量,二氧化碳量以及鱼体规格而有差异。一般与温度成正相关。如体重是25克的草鱼种,在12摄氏度时,68次/分;17摄氏度时,82次/分;28摄氏度时,139次/分。当缺氧或二氧化碳增高时,呼吸频率增加,而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下,则因体力衰竭,致使呼吸频率又行减退。一般大鱼的呼吸频率比小鱼少。鱼为什么能进行呼吸呢? 二、鳃的结构和机能鱼类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鳃,鳃是由一系列鳃片组 成,每一鳃片是由许多鳃丝组成而鳃丝基部有入鳃A, 在其背方有出鳃A。每一鳃丝两侧有鳃小片组成。鳃小片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壁比较薄,而且也 是因为鳃小片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此部位 的水流和血液的方向相反。鳃小片上有丰富的微血管 ,实际上这些微血管并没有独特的血管壁结构,是由 上皮细胞和许多支持细胞,粘液细胞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气体交换。(入鳃A是腹主A的分 支,出鳃A进入背主A)。 图-6.2.2血液进入鳃部以后,是朝一定的方向流动。即入鳃A-入鳃丝A-微血管网(鳃小片)-出鳃丝A-出鳃A。而水流通过鳃的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和水流之间最大量的气体交换。图-6.2图-6.2.1鳃丝和鳃小片都很柔软,在水中可以完全张开,(因水的密度大)。这就使得鳃和水的接触面积 扩大。以增加摄取水中溶氧的机会,但在空气中, 他们就彼此粘连在一起,只有鳃的外表和空气接触 ,因此,呼吸面积就大大减少,当鳃表面水分在空 气中蒸发以后,鳃便完全失去了摄取氧的功能。 有些鱼如松江鲈鱼,黑鱼,从水中提起来以后 ,放在潮湿的草里,可以在附近的地区,23天内不死掉,因为这些鱼在空气里每隔一段时间,必须 使喉部扩张一下,使那些迭着的鳃丝也有机会和空 气接触。三:鳃呼吸的机械运动:水流所以能不断地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这是由于口腔壁,鳃盖和鳃盖膜的运动,改变了口腔和鳃腔内部的压力,使水不断地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在整个过程中,食道一直收缩很紧,所以水不会被咽下去。 每一个鳃弓的二个鳃片在正常情况下是分开在两边的。并且与相邻的鳃片末端相连接,而第一及第四鳃弓的鳃片分别靠在鳃盖及体壁上,这样就形成了“鳃栅”,它给水流带来一定的阻力,更有利于气体交换。鳃盖是几块彼此能活动的薄的骨片所组成。可以进行有顺序的活动。鳃盖膜随着鳃盖的活动而被动地活动,起着瓣膜的作用。【吸入】当鳃盖扩张时,鳃腔容积变大,鳃腔内压力减少,原来稍微伸出的鳃盖膜在外部水的压力下,向前移动,紧贴体壁,盖住鳃孔,鳃盖继续突出。鳃腔内形成了真 空的间隙,水流就从口腔经过“鳃栅”被吸入到鳃腔中。这就是吸入动作。【呼出】 然后鳃盖开始紧缩,鳃腔内的压力提高,水流不能经过“鳃栅”逆流到口腔,只能把鳃盖膜打开从鳃孔流出体外,这就是呼气动作。在呼吸过程中,鳃盖的外突和内陷,就象抽水机一样工作。对整个呼吸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呼吸过程中,食道一直收缩的很紧,所以水不会被咽下去,这就是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并不是总喝水。在鱼类的呼吸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鱼在正常的呼吸运动中,会突然加速呼吸动作,水猛然地从口吐出,同时还有一部分水被剧烈地从鳃孔排出,这种运动,称为洗涤运动。其作用是驱除鳃小片的污物,洗涤鳃片,更有利于气体交换,因为鳃小片上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分布,当有污物,寄生虫侵蚀鳃小片时,粘液细胞大量分泌,一起脱离鳃小片,所以需要清洗。粘液细胞分泌的粘液,可粘着污物,寄生虫,具有保护鳃的作用。 三.呼吸运动动的神经经支配:口腔壁和鳃鳃盖所以能运动动,这这是由于颌颌部和鳃鳃部的许许多肌肉进进行协调协调 活动动的结结果,而这这种协调协调 活动动是在呼吸中枢控制下,通过过V,VII,IX,X对脑对脑 神经经来实现实现 的,鱼类鱼类 的呼吸中枢位于小脑脑和延脑脑部分 . 因此,鱼类鱼类 呼吸活动动的反射弧是:鳃鳃部,皮肤,腹腔等感受器-传传入神经经-延脑脑-小脑脑中枢-V,VII,IX,X对脑对脑 神经经-支配颌颌部和鳃鳃部的肌肉舒张张或收缩缩,从而调节调节 呼吸活动动.第二节节:气体交换换一:水中的氧气和CO2:空气中气体的组组成具有相对对的恒定性和均匀分布性,可是水中的气体含量根本谈谈不上什么恒定及均匀分布。其中尤其是氧气的含量变变化特别别大。 1:温度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首先和温度有关。温度低,氧溶量就高,如零摄氏度时,水所能溶解的氧几乎比30摄氏度时大一倍,但是结冰的情况除外。一些需要大量氧气的鱼类,最常发现于寒冷的水中。一些适应于温暖而流动缓慢或静止水中的鱼类,对氧的需要就不大。鲤鱼,鲫鱼,花白鲢水温过高时由于鱼类代谢提高,耗氧增加以及水中氧溶量的减少,将会对鱼类带来危害。一些海洋鱼类对温度的提高有特别的敏感性。 2:接触面积:除了温度以外,水和空气接触表面积的大小也会影响水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空气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氧气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速度很慢,氧气在水中弥散的速度也是非常缓慢,因此,上层和空气接触面的水层,氧的溶解一般是最饱和的,随着深度的增加,氧的含量逐渐下降,在水族箱上层水深0.51mm处的氧气经常比水面下数CM氧溶量高一倍。水流的作用,波浪的作用,风的作用都可以改善水 和空气的接触,促使水中氧气的充裕。 3: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也会影响水中的氧溶量。一些藻类,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但是夜间在一定程度上又要吸收氧气,引起氧溶量的显著降低。此外,生物的腐败,水环境的各种污染,以及气压降低都会使水的氧溶量减少。CO2在水往往与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再与水中的阳离子尤其是 K+,Na+,Ca+形成重碳酸盐类和碳酸盐类,所以水中存在着结合成盐类的CO2和非结合的自由的CO2,当自由的CO2大量积 累时,将会给鱼类带来危害。 二:鱼类血液的氧溶量及氧的运输: 1:氧的运输: 鱼类血液的氧溶量要比水环境中的氧容量多得多。例如:一升鳗鱼能吸收O2 140ML,而一升淡水含O2不过是812MG,这是因为血液中的O2并非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而是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着,O2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血红素的特性,而并不是血球蛋白的作用。一些血红蛋白含量高的鱼类,它们血液的氧含量就比较高。反之,血红蛋白含量低, 其氧溶量低。 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动脉血中的氧含量较高,静 脉血中的氧含量较低,这是因A血液,来自呼吸器。 呼吸器官的氧分压很高,在高氧分压推动下O2进入红细胞,与还原HB结合,形成氧合HB。 O2通过呼吸器的毛细血管到血液中,O2+Hb- Hb.O2,而V血液是来自机体组织的毛细血管,组织中 的氧分压很低,在低氧分压下,血液中的 Hb.O2 就分 离成HB与O2,O2就从血液向组织弥散。高氧分压H。Hb+O2H。HbO2低氧分压2:氧离曲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是有限度的,所以能与之结合的氧量也是有限度的。动物100ml血液的HB所能结合氧的量,称血红蛋白氧容量。又叫血氧容量。而血红蛋白实际结合氧的量,称HB氧含量,又叫血氧含量。它与HB氧容量的百分比,叫Hb氧饱和度。氧分压越高 ,氧饱和度越高,反之,越低。血氧饱和度一般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O2 2.CO2 3.温度 图-6.4图-6.5图-6.3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CO2对氧离曲线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红细胞中H离子浓度影响HB对氧的亲合力而实现的,如果CO2分压不变,血液PH值变化时,也会产生与CO2作用的相同效应,所以人们称H离子浓度对HB氧解离的影响为波尔效应(Bohr)。鱼类除了波尔效应外,还具有陆栖脊椎动物所没有的鲁特效应。(Root)是指,在CO2分压高时,不论氧分压怎样增加,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不再升高;图-6.6温度:温度上升(如在运动的肌肉)氧饱和度降低,曲线右移,可解离更多的氧供组织利用,而温度下降,则产生相反的结果。鱼类是变温动物,生活在水中,水温的变动不仅对鱼体温度,而且也对水中溶氧产生直接影响,因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将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高温:对鱼体内解离O2供组织利用,对水体,温度高可使溶氧减少。二者都可导致氧饱和度降低。 三:CO2在血液中的运输: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三条途径:1、主要同K离子,Na离子结合成碳酸盐。2、其次是同血红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化合物 ,3、仅有一小部分是溶解于血液成为自由气体 。1;重碳酸盐的组合与分解:当血液经过组织时,组织中CO2分压高 ,CO2由组织弥散到血浆,在红血球碳酸酐 的作用下,CO2又进入红细胞,并发生下列 反应:CO2+H2O-H2CO3H2CO3-H+ + HCO3-H2CO3+KHb-KHCO3+HHb KHCO3-K+ + HCO3-K难透过红血球膜,而HCO3- 能透过红血球膜 ,于是 HCO3- 透出红血球而到血浆,而血浆 中的Cl-进入血球,使膜的两侧达到离子平衡 ,这一过程称为氯离子转移,其结果出现了下 列反应:在血浆中HCO3-+ Na+- NaCO3(可逆反应 )在红血球中:Cl-+K+-K Cl(可逆反应) 图-6.7这就是进入血液的CO2,最后是以氯化钾的形成存在于红血球内,和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血红蛋白这时能与H离子结合,起了缓冲血液PH的作用。当血液经过呼吸器官时,血液中的CO2分压高,O2分压低,而呼吸器官中CO2分压低,O2分压高,于是又要发生气体交换,外环境的O2通过血浆进入红血球内,使还原性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 H.Hb. +O2- Hb. O2+H+ 这时血球中的酸性增加,于是Cl离子透出 红血球,HCO3-进入红血球碳酸酐酐E HCO3-+H+- H2CO3 H2CO3-H2O+CO2CO2由红红血球透出弥散到呼吸器官,最 后排出体外。 2:氨甲基酸化合物的组合与分解:血红蛋白也能和CO2结合,这是血球蛋白氨基部分的作用,它能与CO2结合成氨基甲酸化合物。CO2分压高 CO2+Hb.NH2- Hb.NHOOH(可逆反应 ) CO2分压低这这反应应是可逆的,随着CO2分压压高,低而定,并且它还还有一个特点,当血红红蛋白与O2结结合多的时时候,则则氨基甲酸化合物的形成减少,当还还原血红红蛋白多的时时候,这这化合物形成增加,这这就说说明在组织组织 部位的血红红蛋白能与CO2结结合,到了呼吸器官的时时候,又能和CO2分离,显显然这这种变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义。 CO2的第三种运输形式,是以自由CO2形式运输的,总结以上:CO2分压越高,进入血液的CO2量就越高,我们把能够表示CO2分压与血液中CO2含量的关系曲线,称为CO2解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