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串讲 基础知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v基础心理学v社会心理学v发展心理学v变态心理学v心理测量学v咨询心理学 v心理测量学v基础心理学v发展心理学v社会心理学v变态心理学v咨询心理学 实在没有时间看书,能猜中吗?越来越容易猜中分值分布(大概)2012.52011.112011.5三级级三级级三级级普心131515社会121414发发展101011变态变态81010测测量8910咨询询74240技能(3)42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两本书:罗斯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社会 心理学导论社心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v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 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第一节 概 述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 的状况。1936年提出:B = f ( P, E )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 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 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3.社会心理研究的两个取向和四个层面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社会学取向:关注群体和社会社会层面群体层面人际层面个体层面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华生、 霍尔、斯金纳、米勒、班杜拉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他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 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 机过程v2)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 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 普遍命题上: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3)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美)。基本假设( P105) 语言、互动、经验。 4)精神分析论: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 用的理论,也叫深层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意识、潜意识和前 意识;力必多、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 本能、人格结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 倾向,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心理治疗的目 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 不是治疗症状。荣格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无意识”,为 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1、什么是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 过程;从个体视角看,是个体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规范、人生观、社会角色3、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A、家庭 B、学校 C、大众传媒媒介 D、参照 群体 4、社会化的种类1)语言社会化:是其他社会化的前提。2)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要求3)道德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培养5、角色分类(选择题)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 VS 成就角色按角色功能: 功利型 VS 表现型按规范程度: 规定型 VS 开放型按心理特征:自觉角色 VS 不自觉角色几乎每年考! !6、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A、角色期待 B、角色领悟 C、角色实践7、角色失调的种类(选择题出现)1)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2)角色不清(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e.g官员下台)8、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A、生理自我(8个月3岁):主要是个体对 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 等。B、社会自我(3岁13/14岁):社会自我处 于自我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 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C、心理自我(10年青春期到成年):个体能 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 与行为。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9、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10、自尊及其内容自尊=成功/抱负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v相同: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形成完整 印象的过程。v不同:普通心理学的知觉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 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而社会知觉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 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 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是一种基本的 社会心理活动。2、什么是图式? 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3、图式的概念及作用。 A、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B、影响记忆C、影响自我知觉 D、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4.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最初获得的信 息的影响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 响更大的现象。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 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 其他品质。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 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5、印象形成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真实 6、印象管理及策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策略有四: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 )7、归因及其原则是什么?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客体做出反 应)、共同性(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 相同)、一致性(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 是否一致)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可以归因于外部;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一致性高,归因于内部8、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A、内因与外因 B、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 C、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的归因做出变化的预测,不可控的归因做出准确的预测。8、控制点理论罗特(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 源有不同的解释。内控者:把自己完成事情或任务的结果归因于 自己的努力程度,因此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 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内部。外控者:相信社会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 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没用。这种 人倾向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外部。v由于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对待事物的态度 与行为方式也不同。内控者的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 符合社会期待的。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社会动机:指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亲和、成就、权力和侵 犯动机)。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大致呈倒U 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 高。A、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B、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C、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A、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B、情绪因素:恐惧 、焦虑 C、出生顺序4、简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 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 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二者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 动机强弱。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A、伤害行为 B、侵犯动机 C、社会评价6、简述嫉妒的概念。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 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A、针对性:具体的个体或群体B、持续性:一旦产生不以摆脱C、对抗性: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D、普遍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7、什么是羞耻、内疚?第五节 态度 1、态度是什么?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和对象性特点。2、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A、认知成分(cognition)B、感情成分(affection)C、行为倾向成分( behavior) ABC模式:三种成分协调一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 导3、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功能 B、自我防御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认知功能4、态度的维度。A、方向(是否;赞同和反对;接纳与拒绝等)B、强度C、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对个体意义 越大,卷入越深)D、外显度(态度在其行为方向和方式上的外露程度)5、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A、依从 B、认同 C、内化6、简述态度转变的模型的要点。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四要素:传递者 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最直接原因)接收者 情境例:p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没有什么用(-)o是我的老师,我很崇拜他(+)X但是我的老师认为有用(+) 最后,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并参加考试海德的平衡理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费力 最小原则(乘积为+和-);PO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 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的平 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态度转变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转换的解释。1、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的四种原因:1)逻辑的矛盾 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的冲突 4)新旧经验相悖2、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得两方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不协调的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社会交换论对态度转换的解释。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 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态度持有者主动对诱因进行计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代数和,计算总收益。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 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 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 形式大众沟通即媒介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 过程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 径。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但在特殊 情况下会出现分离。此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 效线索。3、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 离。包括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A、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 人际关系B、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交 往的过程中形成C、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5、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基本人际关系趋向理论 。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表现方式,构成 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 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 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A、亲和 B、喜欢 C、爱情7、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