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 经济建设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来自The World Factbook 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最权威的报道,2011年底世界各 国GDP如下 (单位:百万美元) 1、对面而来的两辆汽车平安驶过,没有事故,没有损失,也没有产生GDP。 2、这两辆汽车发生刮蹭,发生小事故,造成轻微损失,两车修理创造GDP2000元 。 3、这两辆汽车猛烈相撞,发生大事故,两车报废,再造两车创造GDP20万元。 问题: (1)从这个极端的例子来看,GDP增长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吗? (2)这种GDP增长,对改善人民生活、国家的发展有益吗?分析提示:GDP增长了,社会财富没有相应增加,因为GDP的增 长是以汽车高速行驶造成的大小损失带来的,GDP的增长甚至与汽 车事故造成的损失相抵消。 无益。因为片面的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没有发展的增长”。GDP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 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 筹。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 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 几条?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 (1)联系(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区别(不同点): 含义不同:总体小康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 全面小康是指“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特点不同: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 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特点(略,见教材五个“成为”) ; 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 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 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 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 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 进步。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w 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上 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为什么掌握 了70%财富的 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向 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 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 w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调查也显示,美国消费 者因购买中国廉价产品而节省下来的金钱高达 1000亿美元。日本人因为买中国筷子比洗筷子 还便宜所以用过就扔。同样因为太便宜,早已 不烧煤的日本却每年从中国进口2000多万吨煤 炭用来填海,变成人造煤矿储备能源。 w 世界奢侈品公司正在潮水般涌入中国,各地开 设的店面已超过300家。许多国外地摊上的廉价货 也拿到中国当高档商品卖,价格上千元的法国干 红,在当地不过是地铁乞丐都经常喝的驱寒饮料 。 拥有知识产权的进口产品价格更是邪 乎,微软W98操作系统在美国上市价格是50美元( 相当于400多人民币),不到一个蓝领工人2小时 的工资,拿到中国来就要卖 6999元人民币,这相 当于北京工人14个月的工资、深圳民工20个月的 工资。后来的XP操作系统的捆绑价格更是达到了 65000元人民币。这还是有庞大盗版市场的牵制, 不然的话,其垄断价格足以让中国95%以上的用户 退出电脑领域,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因此至少要倒 退20年。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 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中主义新农村建设。w各国获诺贝尔奖人数排名(1901-2007)及简要分析 w2008-05-12 16:32 w国家名称 物理学奖 化学奖 生理或医学奖 经济学奖 合 计 1美国 85 58 88 40 271 2英国 21 25 28 6 80 3德国 21 28 15 1 65 4法国 12 8 8 1 29 5瑞典 4 4 8 2 18 6瑞士 3 6 6 15 7荷兰 8 3 2 1 14 8俄罗斯 9 1 2 2 14 9奥地利 3 2 6 1 11 10丹麦 3 1 5 9 11日本 4 4 1 9 12意大利 3 1 3 1 8 13加拿大 2 2 2 1 7探究:2012片中拯救人类的巨大“方舟”,虽然是中国制造, 但并非是中国的设计,片中强调的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才 能执行 。造成以上这些状况的原因在哪里? 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实呢?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 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 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原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应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经济和社会 收益的过程,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 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等诸 多要素。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 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以下。措施: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2)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 政策。 4)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5)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持对外开放材料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国11%49%40% 美国2%26%72%材料一: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材料三: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 4.2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6;当年,我国消耗石油约 占世界消耗量的.;消耗原煤世界消耗量的.。请问以上材料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2000年2006年 投资21.7%40.7%消费63.8%38.9%措施: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原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能耗、高效益。即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原因:农业的现状:目前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但这只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不能平 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不 平等,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关系逐渐改善,但城乡失 衡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地位与作用:农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事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工农 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薄弱,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 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措施: A.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B.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 C.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D.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E.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F.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家电补贴政策等); G.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伴随着人们对社会 发展思路认识的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逐步形成。联合国发表的研 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 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 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 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