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信息汇报树兰学校 张成华二、2006年各省自行命题的借鉴意义1.试卷结构样式大胆改革。 2.试卷题型样式百花齐放。 3.试题选材视野不断扩大。 4.试卷考试内容灵活取舍。心态不变 巧应万变全面复习 融会贯通2006年浙江语文卷的思考1.返璞归真,回归教材; 2.学以致用,强化能力; 3.拓展视野,接轨国际; 4.稳中求变,开拓创新。摘自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 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总结 重视基础 提高能力(一)语言基础题模块 (二)文言文阅读模块(五)综合语用题模块(三)古诗词鉴赏模块(四)常识及名句模块2007年语文复习的思考语言基础知识模块:1.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词语、成语 、语病、字形,选考的有字音、 衔接、标点、文学常识等。2.赋分范围12-18分,以4小题12 分居首,5小题15分居次,唯浙江 省6小题18分,上海、福建不设本 模块。复习建议:这一模块的复习首先要重视知 识,夯实基础,然后努力提升能力 。记忆和辨析是复习的关键。重视积累 强化辨析预测:题量减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词语 、成语、语病、字形会保留,选考 的字音、衔接、标点、文学常识等 会调整到其它部分或不考文言文阅读1.彻底改变了史传文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全国共十多份试卷文言选材从内容到形式都 变得丰富多彩,史传文与其他类文章的比例 基本保持在一比一。2.部分试卷题量和分值有增加的趋势(约20 分)。上海试卷尤为突出。3.题型更加灵活多样。 4.选择题为主,翻译约占赋分的一半。复习建议:文言阅读复习的时候,要进一步放开自 己的视野,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 浅易短小优秀作品都必需关注。同时,人物 传记仍然是我国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样式之一 ,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类复习材料。近年文言阅读试题已跳出固定模式,朝 着题型多样化方向发展。(断句考查) 文言阅读复习涉及内容很多,可以归纳 为六个字:全面、细致、灵活。扩大视野 通晓文法诗歌鉴赏 1.以唐宋诗词为主(共9题), 其他作品比例有所增加; 2.以文字表述题为主,其他题极 少(选择题共2题); 3.赋分在5-8分之间(6分共6题 ,8分共9题)复习建议:1.学会鉴赏。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规 律。能够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 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 2.学会表达。能够简洁明了的把鉴赏 的内容表达出来。(答对所问,用语 正确,要点完备)培养情趣 表达自如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1.选做题不再一统天下,有6省改全做 。2.赋分范围38分,以5、6分居多(各 6省)。3.有的省份将文学常识分离到别的模块 测试(如浙江)。复习建议 所谓“常见”应该是考生学过或非常 熟悉的(参见200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 附录1,30首诗词曲,10篇文);所谓“名 句名篇”,即具有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 性,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所吟诵 的诗文名句。一般课内课外各半;散文名句和诗歌 名句各半。强调40篇,全篇记忆,不单记名句。送来的分 照单全收语言综合运用 1.新题叠出,图文并茂;取材 时尚,内容实用(开场白、班 会主题语、串词等);日趋综 合,人文味浓。 2.赋分范围11-17分,以12-15 分最多,有分值增加的趋势。复习建议:1.紧密联系生活语言材料复习,突出实 用性特点。2.既要注意相关考点(扩展语句,压缩 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 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复习,又要注 意卷面考题的变形样式(可以作为有具 体要求的阅读题和小作文来应对)放开思路 从容应对不应只关注作文命题表面的变化,高考作文命题开阔、普适、贯通,高考作文命题的实质是没有命题,历年高考作文命题实质是同一题,作文观点一:所有作文同一题写作三要义认识水平 思维能力 表达形式同学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同学也决不缺乏生活和细节同学欠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观点二:写作三要义培养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斟酌谋篇行文的样式生活生命文字语言思维思想语 文 本 色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老舍观点三:熟悉性原则一盆土浇水施肥各色种子熟悉的生活感悟运思任意作文题各类作文命题,从来允许双向思维,思维定式,封闭着写作的另一扇门;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开启两扇大门,突破单向定式,才能写熟悉的生活。观点四:思维定式隔断生活与写作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立足现实表现传统体现时尚写得好写得通都是创造都需要 衣带渐宽终不悔都需要 老师的指导与帮助都需要 感悟熟悉的生活方法篇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举例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历史传统现实时尚未来保留 以往的符号创造 新的符号北京的符号熟悉的生活在专家当中,也有似乎带点“另类”的主张。这就是特级语文教师王大绩先生所提出的观点:无所谓什么是什么不是北京符号,关键是看考生如何看待如何提出如何演绎某种很平常的事物现象,并使其最终被读者认可:这就是北京符号。他的这个观点,我基本上是同意的。因为这样强调,应该是更加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奇制胜和语言周旋的本领。在一定意义上,他是在鼓励创新和创意,鼓励独特性和日常性,也是鼓励以似乎平凡普通的取材,奇兀超常的思维和议论最终征服听众读者。人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相武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要评 正向思维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利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例文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历史传统现实时尚未来北京符号的 发现者、热爱者北京符号 的创造者老舍先生逆向思维北京的符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接了胡三儿的电话我就开上嘎新的宝来直奔眉州东坡酒楼。肥而不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汤浓肉鲜的东坡鲫鱼,甭说了,“闻肉辄喜”的我忒爱这口儿了。何况,今日非同平常,胡三儿他舅舅手里那个让我惦记了半年,花了不少钱上下打点的工程能不能拿下就要揭晓了。我琢磨着,胡三儿既然能约我吃饭,这事儿应该就是把儿攥了。 *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好天儿!好兆头儿! *例文停车地界的树底下有俩老头儿,正下棋呢,我这新车不想在太阳底下暴晒,我轻轻按了按喇叭。嘿,要不说顺呢,俩老头真给面儿,二话没说,端着棋盘往旁边 挪了挪,我那车就停在了树荫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胡三儿说正经的了:“那工程黄了。” *他拿他那烟酒过度的大哑嗓冲我叫唤:“下回!下回三哥我一定玩儿了命替兄弟你争!下回!”我说什么?您说我能说什么?胡三儿结了帐,搂着我的肩膀往外走。 我这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从东北闯到北京,小二十年了。在北京落了地儿,生了根儿,发了点小财,一路顺畅让我洋洋得意。我爱上了这个城市,娶了北京姑娘,生了大胖小子,熟了圈儿套圈儿的环线,当然也习惯了夏天晚上趿拉着拖拉板儿,光着膀子遛弯儿。瞅着儿子长成壮小伙子,我觉得自己个儿已经融入这个城市,从情感到骨血。我扫荡了东北人身上的豪性和野气,像北京人那样和和气气的,嘻嘻哈哈的,称兄道弟的未成想,今儿,竟在北京栽了一个大跟头。 *出了酒楼,觉得有点儿冷,满地经湿,抬头看天,还是艳阳高照。“嗬,泼了街了!”胡三儿挠着脑袋冲我嘻嘻哈哈,“下回!下回哥哥我一准”他满脸通红。 *“谁说泼街了?”我还没缓过神来。“您没瞅见那树窠儿里还有雹子粒儿呢?瞅瞅您那车去吧,别砸坏了,怪可惜了的。” *我一回头,说话的是刚才下棋的那俩老头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挪到屋檐儿底下了。 *下雹子?我不敢信。看看四周,真有不少蚕豆大的冰疙瘩。车没事儿,有树叶儿挡一下,雹子泄了劲儿。看着屋檐下走棋的老二位,我忽然怔住了,胡三儿也不说话了。在酒楼里呆了一个多钟头,外面发生了什么?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应该是吧?我们竟不觉中躲了过去。别人呢?那些在街上走着的人、跑着的车,该是怎样的仓皇失措? *“大爷,您老哥儿俩真是这个!”胡三儿挑起大拇指。 *“呵呵,它下它的雨,咱走咱的棋” *回去路上我把车窗摇下来,让雨后清凉的风吹着脸。醉醺醺的胡三儿在后座上眯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胡三儿拿腔作调地念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