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萨提亚治疗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致性郭晓洁 郝宗媛萨提亚治疗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致性目 录 v 1、萨提亚模式在中国大陆发展概况v 2、传统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的介绍v 3、萨提亚治疗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v 4、萨提亚与中国文化融合之路1、萨提亚模式在中国大陆发展概况萨提亚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发展1.1萨提亚模式得到众人接纳1.2萨提亚模式对学习者的内在的影响1.32、传统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的简介儒家、2.12.22.3道家、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1儒家文化对自我的认识及自我修养方面的提升方式“仁”为修身立命之本自省与积极面对“乐群贵和”的处世之道琴棋书画陶冶性情2.1儒家文化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1.1 “仁”为修身立命之本Add your text in here1)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和修身看得十分重要。“欲先修其身,先 正其心”2)孔子的所谓道德,其核心是“仁”。“儒”字从人、从需,言 “儒者,人之所需也”。孔子将仁学看成是一种善行、善举, 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 “修己以敬”,而且应当“修己以安人”,以至于“修己以 安百姓。”孟子也强调“修身”、“养气”。他从性善论出 发,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固有之也。 “君子之守 , 修其身而平天下。”2.1儒家文化中,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1.2自省与积极面对Add your text in here 1) 求仁,根源就在于人自身之中,就在于人心。才能够知道自己的 人性。知道自己的人性,才能知道天命。孔子在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孟子名言:“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揭示的是人要努力奋斗,而不是消极等待命运,所以要勇于面对困境, 积极而理性的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3)中国人的心理调整更多依赖于内省,强调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必须 从内心出发,积极思维,达到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品格。2.1 儒家文化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1.3“乐群贵和”的处世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1)“乐群”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合群。2)所谓“贵和”,就是主张“和为贵”,以“和”为准则,做 到“和乐如一”,和谐相处。2.1儒家文化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1.4 琴棋书画陶冶性情Add your text in here古人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手段来达到“赏心悦目,陶冶性情 ”的目的,还有通过舞蹈、太极拳来达到通血脉、养气息的目 的,以及通过食疗、茶道等方式来补益身体,最终达到解决心 理问题的目的。以人为本接纳与道法自然性命双修系统性-人与自然和谐积极与辩证的思维方式2.212.2.22.2.32.2.42.2.52.2道家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逍遥自由,不为名利外物所累2.2.62.2道家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2.1 以人为本Add your text in here道家的养生文化,由追求长生而讲究养生 养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就是一种人 学。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生命 和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首先应该加以关注, 道家养生文化正是关爱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 关爱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2.2道家文化在自我认识与身心修养提升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2.3 接纳与道法自然Add your text in here1、道是接纳,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强调:生活应该是归于平淡、返璞归真,所 以他强调以自然界的规律去对付它,在平常的生 活中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它。3、要去掉名利心,淡薄名利,忘记自己的存在 , 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融为一符合自然之道 。2.2道家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2.3 性命双修Add your text in here性命双修就是既要通过身体锻炼优化人的生理功能, 又 要通过心修养净化人的灵魂。2.2.4 系统性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重视“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和谐道家文化特别关注人的 发展,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 然的无形联系起来。老子强调天地自然和谐对人类生产的重要 ,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照。2.2道家文化在自我认识与身心修养提升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2.5积极与辩证的思维方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2.2.6逍遥自由,不为名利外物所累人之所以有苦、不自由,是因为受到现实世界 是非之辨、贵贱升降、贫富变迁、生死祸福等的 困扰,受到种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有所依赖、 有所期待、有所追求而造成的。2.3 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1 面对死亡的希望 2.3.2 从身心行意等方面调整与修炼,应对现实压力2.3.2.1 谨言慎行保持持戒、克己的观念2.3.2.2 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舍己为人2.3.2.3 禅修定慧双修,止观并重2.3.3.4 出世,脱离世俗名教生活2.3.2.5 面壁静坐,“顿悟”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2.3.1 面对死亡的坦然佛教关心和回答了人最困惑畏惧的、被中国 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淡然处之的终极问 题:死亡。从未来,从未去,从未生,从未灭,性是永恒 的存在。2.3.2从 修身 炼心 应行 对等 现方 实面 的调 压整 力保持持戒,克己,寻找本体,求得“佛性”佛家的“心性本净”说与“佛性”说中,蕴含丰富的保健思想。在它看来,人的自性本身是清净的,众生都有“佛性”这种实在自体。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2.1 谨言慎行保持持戒、克己的观念2.3.2从 修身 炼心 应行 对等 现方 实面 的调 压整 力“慈”指给人欢乐;“悲”指替人承受苦难。慈悲能为别人创造幸福、解除痛苦, 又能使自己避免灾祸,赢得好报。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2.2 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舍己为人2.3.2从 修身 炼心 应行 对等 现方 实面 的调 压整 力定即禅定,原意是止息散心,专注一境,是一种内心安定。慧即智慧,是一种把握佛法、佛理的思辩活动“止”就是尽可能地停止思维活动,使心如明镜止水;“观”是尽可能动用想象力和抽象思维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2.3 禅修定慧双修,止观并重2.3.2从 修身 炼心 应行 对等 现方 实面 的调 压整 力“一切皆空”,“空”是事物的缘起,事物本身就不实在(但又不是绝对的虚无),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无永恒不变的实体)。抛弃一切欲念,斩断一切情缘,放弃一切追求,丢下一切烦恼,而专注于自己的修炼。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3.4 出世,脱离世俗名教生活2.3.2从 修身 炼心 应行 对等 现方 实面 的调 压整 力佛家所谓“悟”是自心对绝对真实的神秘的体认即悟得人境两空、我法双亡、自性本来空寂。2.3佛教文化中,关于认识自我与调整身心之道2.3.2.5 面壁静坐,“顿悟”3、萨提亚治疗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萨提亚与“道”、顺其自然、“无为”萨提亚治疗中运用爱与儒家的“仁”萨提亚与“禅”:体验式萨提亚与“中医”:系统式萨提亚与“太极”: 转化式相通性www.themegallery. comCompany Logo3、萨提亚治疗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与 中国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由本到用修养 次序方面的相通性 萨提亚的运用自我的“一致性”与定、 静、空的相通性处理人际关系所遵循基本原则方面的相通性 萨提亚正向导向与儒家思想的积极性 相通性3.1萨提亚与“道”:顺其自然、“无为”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3.1.1 什么是“道”?Add your text in here1)道,无形无状,混而为一,是万物之母,是宇宙的唯一的整 体存在,其状态不是静止的,是永远流转的变迁过程。2)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充满了心理 学意义的哲学。道家的“无为”、“ 自然”等思想对于矫正 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3)道家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灵与自然之道的内在相通,采用 退让、抱朴守真、以下为上来处理遇到的困境,注重和谐与安 定的生活倾向。而这些丰富的心理学思想都给中国的心理咨询 和治疗的特殊性奠定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基础。3.1萨提亚与“道”:顺其自然、“无为”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3.1.2 萨提亚治疗模式有关人性的信念:Add your text in here 1)区别于等级观念的有机观念,认为改变是情境中自然而 然不可避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是按照内在本质而 不是角色和规则被界定。强调关系的互相推动作用。2)有机观认为变化、新选择、创造性这种平等的系统动力, 能为希望、接纳、开放、成长和潜力变为现实提供条件。萨提亚治疗思想中爱的流动 3.2.2儒家“仁”的内涵3.2萨提亚治疗中运用爱与儒家的“仁”3.2.11)“仁者,爱人”孔子讲:“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 的核心是悌,要求习武者具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 、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人之方。3)更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 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 。 。禅宗的体验性3.3 萨提亚与“禅”:体验式萨提亚模式的体验性3.3.13.3.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