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发展安庆市教育局 林华亮二00七年四月一、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三、素质教育当前基础教育的 重大主题一、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时代背景n2004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办实事、讲实效、求 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 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 用、情为民为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 ,正逐步深入人心,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步入全新 阶段。n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各所学校 之中。使每所学校都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n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满意”和“幸 福”就成为评价社会事业和公共管理成败的重要 标准。n各项工作的结果都要和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联 系起来。n评价学校不仅要看办学质量的硬指标,还要看人 气指数。社会满意、家长向往、学生喜欢、教师 自豪。(二)当前教育上存在哪些不和谐的因素n一、近2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辉煌成 就,但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校上,还要上好学 校。n而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和高 收入群体家庭倾斜的趋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 村教育的质量、服务水平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越来越大。n二、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而教师和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并没有缓解 ,许多人从学校生活中找不到自信,乐趣和成就 感,厌学和弃学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n前一个问题是群众利益上公平问题,后一个是质 量上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问题。两者缺一不可。n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 有其历史根源的。为什么现在群众对此问题的反 应很强烈呢?n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发生了深刻地变 化。主要表现在:n一是社会财富快速增长,GDP由3624亿元增长到21 万亿元。综合国力显著提高。n但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还不均衡,各个群体在收 入上的差别明显加大。n二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 种变化使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阶层,也出现一 批困难群体。他们都在争夺社会利益。社会上出 现了不和谐。n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好,我们国家将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使经济徘徊不前 ,社会秩序不稳。n利益冲突中,群众反应最强烈的是收入分配、就 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 生产安全等方面。n从04年开始,社会上有人对改革的目标、动力、 前景、矛盾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争论 。六中全会的决定就是在这个情况下提出来的。n对当前社会发展要有清醒的认识n社会上有三种不同的判断:n一种认为这都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惹的祸,这样 的改革还要坚持下去吗?他们要捍卫马克思主义 ,提出反右防“左”的口号。在教育上还提出大学 和社会学科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n一种认为改革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结构与利益 格局的变化。人们对改革的前景和目标已失去了 共识和动力疲软,现在应该先放一放,理清思路 再走。n一种认为改革方向不可动摇。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n中央的态度是鲜明的n胡锦涛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方向。进 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n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 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到 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n温家宝指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 起点上,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 定、更加努力。n温家宝指出: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这三年多的工 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 安全等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n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 言失败。保持清醒头脑、学会高位思考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不可能攀登事业发展 的制高点。一个没有历史眼光的人,就没有勇气告别昨天, 也就不会有机会同明天握手。一个人的视野有多么开阔,他的想象力空间就有 多么大。研究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育事业的发展既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又有自身的规律性。n教育优先发展是战略,在战术上还必须考虑条件 。n教育事业发展是建立在群众自愿与需要的基础上 ,政府不能包办代替。n解决教育问题要防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n教育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 。n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n教育要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n教育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只能通过控制不断 缩小差别,不能消除。(三)“十一五”至2020年教育发展指导思想 2020年纲要主线: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 型社会。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三者相互融合 ,各有侧重。主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发展的大趋势1、教育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地位 ,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 素;教育先行,优先发展教育,教育适度超前发 展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决策。n2、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积聚成为国家发展重 要目标。n3、在普及教育目标实现以后,教育质量成为教育 发展的重点,国际教育竞争的焦点,社会关注的 热点。n4、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一次 性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n5、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n6、信息网络化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刻地改变教与 学的方式。基础教育面临四大转折1、教育投入上真正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为 “人民教育政府办”。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变为“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3、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从市场化 的路上转回来。4、过去以“体制改革”为名实行的“公办民助 ”或“民办公助”学校要回到公立学校一边来。“十一五”教育发展指导思想n1、八字方针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持续发展n2、两个为本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n3、四个统筹 速度质量规模效益 各类教育协 调发展 城乡区域 改革发展稳定n4、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完成三大任务坚持一个主题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二、关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n重大意义: n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2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新的里程碑。n为全面普九,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提供了新的强力的法律保障。n中国义务教育新的历史转折点 。将翻开新的一页,开创新的发展纪元。n对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深远。n主要特点:n鲜明的时代性。在新的时期,用新的教育理念, 提出了新的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n完整的系统性。新的义务教育法63条内容,基本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义务教育法律制度。n明显的针对性。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 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规范,为 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n很强的操作性。变软法为硬法,新的义务教育法 在63条里用10条来规定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这 样就使得义务教育的操作性大大增强,对义务教 育的发展,保障性增强。2005年12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为修订 打下基础n(1)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的历史沿革n管理体制n1986年义务教育法n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n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n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 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6年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的体制。投入体制 “人民教育人民办”阶段: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来源于四个渠道 :(1)政府拨款;(2)农村教育费附加;(3 )教育集资;(4)收费。农民承担了其中的主 要部分。“人民教育政府办”阶段1999年以后,政府逐渐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投入,农村中小学两个收入渠道:(1) 政府拨款, (2) 收费政府全面保障阶段:2006年以后n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 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 定予以保障。n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n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的增长比例。n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分项目,按比例”共同负担。n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存在的问题n投入责任不明确;n投入水平低,保障范围窄;n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n问题之一: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 难以形n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n问题之二:财政投入水平偏低,保障范围偏窄n问题之三:城乡、区域之间办学水平差距大、 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n问题之四:农民教育负担较重,因贫辍学现象 时有发生n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内涵 基本原则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 、管理以县为主。四项内容1)、全部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中央:地方 西部8:2。中部6:4。东部分省确定),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中西部中央全额。东部 地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地方)。2)、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省定标准。中央 地方按上比例分担。在此基础上中央制订全国基 准定额。中央地方共同承担。(300元、500元)n3)、建立农村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 分省测定所需资金,中央地方5:5承担。东部地 方承担。n4)、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给予支持。省加大转 移支付力度。确保按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n四大突破n 全面保障;分项目、按比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预算单列;省统筹。n我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n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初中344所,小学2438 所,在校学生872870人,其中:初中298013人, 小学574857人;城市65128人,农村807742人。 经测算,2007年全市免除杂费资金22410万元; 农村特困家庭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 书资金2194万元;农村困难住校生生活补助资金 1970万元;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3826万元;共 计30400万元。新义务教育法的亮点和重点n1、强调国家行为和政府责任。n国家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三级政府:国务院领导、省级统筹规划、县级 政府为主管理。n首次明确免收学杂费。2006年西部。2007年全部 农村。城市逐步。n保障经费投入。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纳入财政预 算。三个增长。2010年 小学300元 初中 500元2、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素质教育理念形成轨迹:经济社会呼唤(改革开放,国民素质,1985年)学术争论、实践探索(8793年)形成共识、进入政策议题(9399年)形成国家级政策(99年)上 升为法律规定(2006年)必然性。现实性。理想性。法定性。(十多年二十年风雨兼程 步履维艰 每一步都伴随 争论)n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亮点n1)、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立法宗旨,把素质教育 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证。2)、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 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 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提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定。根据儿童少年身心状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4)把提高基本质量提到重要位置 按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