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0年9月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原则及目标1.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内容o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o确定规模(及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o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o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布置和布置方式; o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o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o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o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原则及目标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A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B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C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 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 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D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 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E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F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G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H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3.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二. 住宅规划设计1.住宅选型2.住宅的合理间距和朝向 p日照间距 p住宅侧面间距 p朝向选择3.住宅群体组合形式 p行列式 p周边式 p点群式 p组合式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1.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得因素,并以日照间距 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他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 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 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3.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 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的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环状路网造 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 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 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 导地位。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是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 ,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系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 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三.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7.综合式布局各种布局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以一种形式为主兼容多种形式而形成 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三.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1.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A 满足使用功能要求p满足各类交通运输要求 p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p利于工程设施布置B 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p保证行人,行车安全 p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C 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p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 p适应地形布置道路 p利用现有线路设施四.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2.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有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以及三 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和自由 式等多种形式。 p贯通式四.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o环通式四.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3.人,车流组织 A 人车混流 人车流同一块板运行,主要用于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如组 团,邻里内部居民小汽车减速缓行较适宜 。B 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互不干扰地 各行其道。包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 目前住宅小区在人车分流的实践中,有部分人车分流和完全人车分流两种 形式。大部分的小区采用的是部分人车分流,也即一定规模上的人车分流 ,这类人车分流车辆可以进入小区内部,在组团内进入地下或半地下车库 ,然后通过地下车库的电梯可以直接入户;采用完全人车分流的小区,完 全人车分流的方式通常是在小区的主入口设置地下车库的入口,车辆从主 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进入所在组团、单元,然后通过地下车库进入单 元电梯,对地面居民的活动基本不产生影响。四.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o B 人车分流四.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4.静态交通布置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等,为节约用地减少干扰和环境的污染, 最好作地下停车设施,以附建于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为宜;也可附 建于高层住宅地下层,或适当附建于建筑底层做架空层;还可以采用单建 式停车设施;露天停车场宜作小型临时停车备用。停车设施既要离用户近 便,又要避免对用户的干扰。五.居住区的公建系统1.公建系统规划要求 p方便使用 p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 p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 p利于经营管理 p适应社会发展2.公建系统规划布置 A 内容 p教育 p医疗卫生 p文化体育 p商业服务 p金融邮电 p社区服务 p市政公用B形式 p沿街布置 p成片布置 p混合布置六.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1.基本功能分区 公共绿地的功能可按小型综合性公园的功能组织来考虑,一般分为: p安静游憩区 p文化娱乐区 p儿童活动区 p服务管理设施 2.绿地基本布置形式p规则式 p自由式 p混合式六.居住区的绿化系统3.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和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 括: p居住区级中心绿地居住区公园 p居住小区级中心绿地小游园 p居住组团中心绿地组团绿地 p其他小型公共绿地(林荫道,绿化带等)4景观设计原则p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p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p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