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論及四端說1v孟子(公元前372289年)。v孔子代表儒學的創始階段,孟子則代表儒學的成熟發 展時期。v孟子的哲學系統較孔子嚴密,除了時代背景外,亦與 孟子有高度的思辨能力有關。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 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 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 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公孫丑 上)v孟子的著作為自著孟子一書,共七篇。v關於孟子的參考書:楊伯峻譯注孟子譯註( 中華書局);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著孟子義理 疏解(鵝湖出版社)。2一性善論與四端說 I 性善論v性善論的涵義:性指人的價值的本性,它與人的自然的本性是 不同的,後者是經驗的、現實的,前者卻是先驗的、 理想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盡心上)善依後來儒家用語,指至善,即絕對的價 值,不是一般的、經驗意義的善,故不與經驗意義的 惡相對。v性善論:人的價值的本性是善良的。v澄清一:此主張並非一經驗命題而是一價值命題。v澄清二:此主張並非講人性的發生歷程而是講本質歷 程。 3II四端說v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 也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 本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 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 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4v 端是開端、端倪的意思,四端指道德本心呈 現的四個基本方向。四端是具道德價值的情感(可稱 為道德情感)。惻隱不忍見他人受苦難的同情心羞惡對於罪惡行為感到羞恥的心辭讓對別人謙讓及尊敬的心是非辨別善惡是非的心v依孟子,四端有普遍性。說人皆有之、無 之心非人也。辨別:普遍性與一般性普遍性(universality)對於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有 效或合理的特性,即必然性(necessity)一般性(generality) 對於大多數有理性的人都有 效或合理的特性,即概然性(probability)5v有普遍性,它們不只是情感,亦是理性。它們與 作為道德之理(道德的原理或原則)的仁、義、禮、 智一一對應。仁=惻隱之心義=羞惡之心禮=辭讓之心智=是非之心v辨別:一般(自然經驗)情感無普遍性,如主觀的 喜好道德情感有普遍性,是客觀的情感v四端當中,以惻隱之心最為突出,最易為人所體會, 孟子常以此概括其他三端。他又稱此為不忍人之 心。v四端的論證(具體指點逆覺體證):見孺子將入於 井而起同情心。6v孟子說人性本善是在理想或即價值層面,但在現實或 即自然層面,人卻有罪惡的產生。他的解釋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 善,非才之罪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 失之。或相倍蓗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告子 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 )惡的出現並非因為有人沒有善性而作惡,而是其自 甘墮落,摒棄善性而不用(沒有將道德本心實現出來 )。7二持志、養氣與成德工夫I 性善論v孟子是首位交代成德工夫的理論基礎的儒者,i.e.擴 充善端說: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公孫丑上)四善端只是理想上的根據(開端),但在現實上能 否將善性圓滿開展(充分實現)則無必然性,故必須 有自覺的努力(成德工夫)。8v持志的意義是在孟子評論告子不動心之說時所詳 細交代的。曰: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 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 ,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 則動志也。今有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公孫丑上)9v告子是與孟子同時的的論敵,主要主張是義外之說: 道德價值根源並非在主體之中(心內),而是在主體 之外(心外)。告子表面上亦認同仁內之說,以為儒家所講的仁心 是內在的,但其仁心並非孔、孟所講的道德本心,而 只是經驗的道德情感。他的不動心之說之大意:若言論(言)有不得理或 即不如理者,不可求諸心志(心)(義在心外); 若心志有不得理者,不可求諸經驗的形軀和情緒(氣 )(義在客體或即對象之中)。10v孟子也贊成一義下的不動心,即心志不應受經驗的軀 體和情緒所牽動、控制,但他卻主張仁義內在,故心 志不得理時雖不可求諸經驗的軀體和情緒,但言論不 得理時卻須求諸於我們的心志。孟子提出持志的主張,i.e.以仁心主宰軀體和情緒 。仁心是氣的主宰(氣之帥),是最為重要的 (至焉)軀體和情緒是身體的充實者(體之充),是 較次要的(次焉)要守持其心志而不要讓軀體情緒放肆作亂(持其 志,無暴其氣)。持志的工夫是屬於價值層面而非事實層面,在經 驗上無必然性,故須主體之努力才能實現,否則我們 便免不了受到軀體情緒所牽引而不能實現出道德價值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11II養氣工夫v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 也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 本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 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 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12v養氣指培養主體的浩然之氣,後者指天理流行之氣, 即由心所帥之氣,理性化的形軀和情意。這種氣和道 德本心相應(配義與道),是由道德本心經常實現而 產生的(是集義所生),而並非偶然地由外在模倣一 般的道德行為而產生的(非義襲而取之),故與本心 的內涵相貫通,孟子以浩然、至大至剛、 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等語來形容。養氣(集義)是據內而非據外,最後再批評告 子的義外之說是不知義。在別處,孟子亦說: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離婁下)1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