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商业的发 展2011年北京文综第12题,课标全国第25题, 天津文综第2题,浙江文综第15题,均有考 查,备考时要关注: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商业的 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土地制度 、重农抑 商和“海 禁”政策2011年四川文综第15题,江苏单科第1题, 福建文综第15题,均有考查,属于考查重点 ,备考时要关注:土地制度的演变;“ 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 发展。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 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 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 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 世。(5)两宋时期 特点:空前繁荣,商业环 境相对宽 松。 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 (7)明清时期 棉花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 的作用 越来越大。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 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 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 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 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 管。(2)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 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 了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 大都会。问题探究1: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 制约商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 交通是否便利。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 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 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 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形式朝贡贸 易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 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 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 目的。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 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萎缩:由于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 的3%左右。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 ,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 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明清时期,城镇商业 依然呈现繁荣景象。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基本特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 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瓦解 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私田。 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 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 关系进一步发展。 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 力不断减少。 d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 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 税。这实际 上承认 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 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 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 特权进 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 小农经济 ,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 正阻止土地兼并。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 争夺劳动 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 (2)主要表现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西汉时 期:汉武帝推行货币 官铸、盐铁 酒专 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 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 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 行“闭关锁国” 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3)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探究2: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有哪些? 提示:(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 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 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 渡,而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使中 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2)结果中西方国力兴 衰易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落后 挨打。要点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 (1)商业场 所:先在城市中进行,后向农村发展 ;先固定时间 地点、后打破界限宋元时期,打 破坊市界限和经营时间 的限制。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 ,经营统 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 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 内容。(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 ,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 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 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 。秦统一 后,统一货币 ,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宗族亲缘组织发 展为地 缘组织 (徽商、晋商等商帮)和业缘组织 行会 。 (5)活动领 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 和自由雇佣相结合。典例1 (2011年北京文综)在北京曾经发现 一处战国时期 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 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 可以相互流通 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 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B C D 解析 北京在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国都,发现韩、赵、魏 的货币,说明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在战国时 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发现燕国货币,说明燕 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正确。燕国都城是 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A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要点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 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 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 松,如坊市制度在北宋时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在坊 市制度被打破的基础上,夜市、晓市等出现。(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 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 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相应变 化的趋势,即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 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 起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严格控制阶段(从周秦到唐):城市的 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受封建政府严格控制,实 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第二阶段:放松控制阶 段(从宋至明清):城市分布遍及南北,经济功能 突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典例2 (2011年东北三校模拟)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 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 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 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 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 此排除A、B、D,答案为C。 答案 C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 。要重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找出与题 干相符的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也可用正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2011年安徽宣城二模)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 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 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 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 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解析: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 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错误,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 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状况。答案:B要点3 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 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是最好印证。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 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客观原因:新 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主 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 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闭关锁国 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 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 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正确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