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 2: 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基于“见习医生制 ”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 创新研究主持人 : 主持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省 教 育 厅二四年二月制1一、简表项目名称 基于“见习医生制”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是项目简况起止年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邮政编码学校名称电话所在学校通讯地址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项目申请人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项目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27 4 2 1 2 4 1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主持单位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4 4 2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单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单位: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单位:3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1项目意义本项目是针对现行中医事业的局面,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基于“见习医生制(Clerkship)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当前中医高等教育与发展传承相脱节,中医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中医理论教育与中医临床实践脱节,导致传统中医思维的缺失,中医诊治能力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这一国粹的发展将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Clerkship 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在医院进行,医学生加入到对真正病人的医疗整治中,参与病人管理 1。我国大学医学院也在实践“见习医生制”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2。本项目通过重新确立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现阶段课程体系改革(平台+模块,能力+素质)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我省的“名院、名科、名医” ,学校与中医药管理局联动,开展中医临床课程的“见习医生制”教学方式,实现“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在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能力,同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继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医学生的教学质量和传承中医药衣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现状分析(1)中医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医教育 50 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中医事业发展、构建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学术地位,中医药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对中医药认识的偏差,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步伐缓慢,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脱节。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未能很好地融合。中医院校教育虽然能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但其师资力量主要来源院校毕业生,存在许多局限。而中医学是民间自然科学,师承教育是中医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对中医的学习传承有重要的影响,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临床能力强、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但在师承教育过渡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转接中,忽视了它的重要性,使其中的优点不能延续下去,其中在注重实践和因材施教上更为突出。第二,中医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可简单概括为“医、教、研兼顾,中、西医并举” 。而实际上,培养的学生则只能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使中医药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中医院校课程体系重灌输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学4时数饱和,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重复体系割裂。照搬西医的方法把中医分科后,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中医的每一个分科在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最终导致内容重复,学科间缺乏关联,出现逻辑矛盾等弊病。第三,中医理论教育与中医临床实践脱节 3。 “4+1”(4 年课堂+1 年实习)的教学体系及中医基础课、专业课与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组织规模教学,但不完全适合中医教育特点;虽然强调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都没有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理论难以运用于实践。第四,教材建设内容重复。由于中医分科的模糊性,不能照搬西医的方法把中医分科。中医的每一个分科,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在基本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如此细分科目,最终导致内容重复;由于教材编写各自为政,使学科与学科之间欠缺关联,或出现逻辑概念上的矛盾,甚或一证多种治法和方药等,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第五,中医科研框入西医理论框架,走入科研误区。西医学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引入,使得中医研究更具客观性。但仔细分析,如此研究都是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去研究中医,其主要的成果是解决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而对中医理论本身很多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和临床问题则鲜有人深入研究。中医和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都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用西医的思想方法,把中医框入西医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势必丢掉许多中医最根本的东西。(2)国内外“见习医生制(Clerkship ) ”开展情况Clerkship 是十九世纪美国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式。除美国以外,发达国家的临床教学也基本采用这种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在医院进行,医学生加入到对真正病人的医疗整治中,作为医院病房工作的组成人员,参与病人管理。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实现“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讲课和教科书只作为辅助手段。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能力。在我国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仅大学医学院在 2006 年首次在 2002 级本科生中开展“见习医生制”这种临床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育观念更新等方面产生了很大推动力。参考文献:1Kenneth M . Learning To Heal . Baltimore and LondonM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85,522俞方,罗建红等. 临床教学“见习医生制”的设计和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J. 2007,10(1):62-643 冯汉镛. 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刍议. 医学与哲学J . 1996,16(8):405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具体改革内容 进一步明确中医人才定位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临床型中医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培养能够掌握传统中医理论及高临床水平,并同时认识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以继续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重新制定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改革课程设置顺应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现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与技能、交流技能、预防观念、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七大要素培养的“能力课程” 。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中开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技能技艺等五大类的“素质课程”教育。遵循中医规律,按中医知识结构体系设置课程,加强中医学科之间联系,注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整体观念等,与中医临床紧密联系;加强四大经典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这一主线。 推出中医临床教学“见习医生制” ,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临床教学“见习医生制” ,实现了“做中学”教育原则在临床教学领域的应用。中医学是民间自然科学,其相当一部分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少,不能得到发扬光大。中医临床教学“见习医生制” ,是将中医临床课程的课堂,从学校搬到医院,从教室搬到病房,从大班变成小组,从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三人一群五人一组,师承全省各科名流,使医学生的学习开始于病人,继续于病人,终止于病人。这种教学模式推行,以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后盾,最大地发挥我省“名院、名科、名医”的作用,省中医药管理局给予大力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与学校联动,省名中医研究院积极参与,发动全省的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参与到带教的工作中来。 利用小学期,开展职业素质培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四个小学期的主题社会实践。“关爱病人”为主题的专业公益劳动、“感知医学”为主题的教学见习、“感知医药卫生国情”为主题的社区医疗公益活动、“感知医生职业”为主题的临床实习等各小学期实践活动。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以不同综合技能训练、提高性学习、课程补修、校际交流、辅修专业学习等实践活动,使小学期成为学生个性化培6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中医学科竞赛机制,培养思维与创新通过开展医学专业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通过开展社会问题和医学伦理辩论竞赛会,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等人文精神,锻炼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临床技能竞赛、疑难案例综合分析能力比赛等竞赛,培养综合分析的诊治水平、医德医风、医患交流、临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有出众的智能和思维及创造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医学的评估方法。(2)改革目标 确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传统中医理论及高临床水平,并符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的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融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建立“见习医生制”教学模式,努力做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中医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中医理论教育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融合。 形成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临床课程。 建立师承实践教学基地。 遴选带教名中医,教学培训。 遴选 30 名专业思想稳定立志中医的二年级中医专业学生组班。 制定激励政策。7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1)实施方案(2)实施方法 总课题与子课题相结合。采取总课题组领导下分子课题研究的方法。在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各子课题分别从人才目标、教学计划、素质课程、能力课程、第二课堂、见习医生制、中医学科竞赛、建设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工作,同时广泛开展子课题间的交流与协作。 学校与政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