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论教 育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一位名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相 。诲人不倦,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 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具体理念有: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安贫乐学(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 仍乐) 学习方法:学思并重、学行并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育原则和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 与学的关系)、启发诱导、诲人不倦v如何理解有教无类?v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v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v人无论居住区域,都能够进行教育。v人无论亲疏,都要进行平等教育。 v缺陷v 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 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 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 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 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 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 缺陷。孔子为什么说绘事后素?孔子为什么说绘事后素?v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礼要建 立在仁义等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v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 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v7.34强调“诲人不倦”;7.8却“则不复也。 ”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两者是否矛 盾? v7.34强调“诲人不倦”;7.8却“则不复也。 ”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v并不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 学生首先需要积极思考,积极表达,只有在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 行启发诱导。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 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 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v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 。理解v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述”学习、继承、整理、传授传统文化 ; “作”创作、创造、创新。v“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 定礼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 化的整理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 成果,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 中。v“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 是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 ,不能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 史文献的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 从尧典开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 有,因为讲中华文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 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 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可能由于黄帝 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考证,所以历史 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 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前的历 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历 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v“窃比于我老彭”,就是孔子告诉我们后人他自己 的学习榜样就是老子、彭祖。在历史的记载中, 孔子曾经多次拜访老子。如史记老子记载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回去对学生们说:“鸟,吾 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 子,其犹龙邪!”孔子将老子比喻龙,所以他以 老子为学习榜样。关于彭祖,是我国传说中的最 长寿的老人,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根据国语 和史记的记载,彭祖确有其人的,而且以长 寿著称。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 特别为彭祖立传,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 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问养生的描述 。后来道教尊奉彭祖为仙真。由此可知,孔子的 学习榜样是两位智者!【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v【明确】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 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v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 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 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 的一个重要人物。一v3+2P255v诲人不倦v题一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v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v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v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 语。 (1分)v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 则,并加以评析。(3分) v题二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v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v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v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v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 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 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 会如何回答?v 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v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v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v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 育他的?(2分)v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 “起予者商也”?(2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